陈秋婉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17)
严重腹部外伤是外科危急病症之一。在诊治过程中,应把抢救病员生命放在第一位。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合理的处理,正确的护理是降低腹部创伤死亡的关键[1]。我院对58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采取及时抢救并有效护理,康复情况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选取金华市中医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外伤患者58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10~69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车祸38例,坠落伤12例,意外伤8例。经剖腹探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内脏损伤,单器官损伤24例,多器官损伤34例。其中脾破裂28例,肝破裂4例,十二指肠损伤18例,肾损伤3例,血管损伤6例。腹外合并伤38例,其中合并肋骨骨折或气胸21例,四肢骨折18例,颅脑外伤4例。入院时出现休克44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平均(35±19)分。
2.1 院前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所有患者均在积极扩容、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治疗,结果治愈56例,死亡2例,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对生存组患者和死亡患者平均年龄进行比较,发现无明显差异,提示年龄对腹部外伤的生死结局无明显影响。记录患者从受伤到就诊的时间为院前时间,就诊后到开始手术的时间为手术前院内时间。结果发现,死亡组院前时间和术前时间明显短于生存组,有明显差异。其具体表现在死亡者患者出血速度快,失血量大,短时间内生理指标变化大,伤情与院前时间和术前院内时间存在相关性,但如作为创伤评分指标,需作进一步探讨[2]。
表1 各组院前时间及手术前院内时间(h)
2.2 伤情评价 患者入院后,根据其呼吸、循环系统情况,护士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如呼吸道是否通畅,通气是否足够,气体交换是否充分,是否仍有活动性出血,是否存在休克等。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发现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作为有效的护理诊断。
3.1 术前护理 尽快阻止创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抢救处理必须做到快速、果断、准确、有效。迅速实施一通道、二配血、三给氧、四置管、五皮试等有效急救措施。首先建立两条以上有效静脉通道,提高输液速度,以利于扩容复苏及使用急救药物和采集血液标本,及时做交叉配血及生化、肾功能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颅脑、面颈部有创伤者,呼吸道内常有大量的分泌物、血块及其他异物堵塞气道,急救过程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不能自行咳出者要及时清理干净,改善患者通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提高组织血氧含量,纠正低氧血症。此类患者需要留置导尿,并及时观察尿量及尿液的颜色、性质等,以便及时了解有效循环血量及有无泌尿系统损伤情况。如怀疑有空腔器官损伤者先行胃肠减压,再行术前准备,力争在伤后最短时间内让患者得到手术治疗。
3.2 心理护理 严重腹部外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躯体上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导致其烦躁不安,甚至产生绝望和轻生念头。医护人员应主动与其及家属交谈,态度要热情耐心,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熟练轻巧,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以依赖,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信任,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术后护理 (1)去枕平卧6 h,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引流和呼吸。同时可以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促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有利渗液引流,使感染局限化。(2)术后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抽吸胃内容物,同时观察吸引物的颜色,若吸出血性液体时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术后3 d生命体征平稳,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及床边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若无腹胀,肠蠕动功能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可给予拔除胃管,进食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同时观察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腹部异常症状。(3)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情况,正确使用腹带包扎,防止切口裂开。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无菌,在切口处或腹腔最低位置引流管者,观察渗血、渗液情况,有无肠瘘及脓肿等。如无异常,术后72 h拔除引流管。(4)长期卧床患者要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定时给其翻身拍背,协助有效咯痰,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并介绍身体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达到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
严重腹部外伤是外科常见的危急病症之一,多数腹部损伤因涉及内脏而伤情严重,死亡率可高达10%~20%[3]。由于严重腹部外伤常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或其他部位复合伤,所以伤后及时正确的诊治,积极的抢救,细心的护理和防止并发症,对于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建立1~3条静脉通道,以达到迅速扩容。一旦确定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后,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伤。对腹内脏器损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尽量剖腹探查。创伤患者病情危急,抢救时争分夺秒,要求护士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和敏捷的动作,娴熟的技术。在护理过程中应有吃苦耐劳,不怕脏累,对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救护工作。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5.
[2]万亚红,石应康,杨建,等.胸部穿透性损伤解剖评分重伤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1(3):135-137.
[3]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