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华
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来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同时也想避免因过度介入中日领土争端而引发中美对抗。
除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东亚地区俄日北方四岛之争、韩日独岛之争以及南海岛屿争端也是地缘政治热点。这些成因各异的岛屿争端,在美国“重返亚洲”的背景下集中爆发,不能说完全是一种巧合。不过,把美国看作这一系列争端的幕后黑手也未免过于简单,同时也高估了美国掌控东亚局势的能力。另一方面,冷战后美国对东亚地区的稳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忽略美国在东亚岛屿争端中的“平衡者”角色,既不公允也不现实。
东亚陷入岛争漩涡
进入2012年后,东亚岛屿争端的“主角”更多,对抗的烈度更强。今年4月,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访美时抛出“购岛论”,点燃了中日间新一轮岛争导火索。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以“寻求和平稳定管理”为由,宣布政府将出面“购买”钓鱼岛。尽管中国以多种渠道多次表达反对立场,但野田内阁还是循着自我定义的逻辑,在9月10日确定钓鱼岛“国有化”方针并于次日签订“买卖合同”。从9月10日开始,中国相继采取了“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派遣海监船赴钓鱼岛水域宣示主权”、“决定提交东海大陆架划界案”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随着东海伏季休渔期的结束,开赴敏感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日渐增多,中国公务船也开始大规模在相关海域巡航执法,中日船只再次发生对峙甚至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目前中日交锋已呈现逐步升级的态势,并且双方的“出牌”具有“不可逆性”。无论是野田内阁的“国有化”举措,还是中国政府从国际法上的反制行动,今后两国都不太可能有明显的回旋余地。这种局面不可避免地会挤压中日外交谈判的空间。
韩国总统李明博8月10日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使日本几乎面临“三线作战”的局面,成为东北亚岛争中的绝对主角。尽管如此,野田内阁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退让,采取了“取消或推迟高层交流”、“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加大对竹岛宣传力度”等应对措施。韩日关系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不过,韩日围绕独岛争议的外交对抗措施基本没有逾越“常规动作”的界限,而且这次岛争升级受“政治季风”影响明显,一旦国内政治因素掣肘减弱,两国外交关系的回暖也将是“戏剧性”的。
7月3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隔两年后再次登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与跟中国和韩国进行外交对抗不同,日本对俄罗斯只是表示了象征性的抗议—紧急召见俄驻日大使。梅德韦杰夫登岛后不到一个月,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主动访俄谈北方四岛问题;9月初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野田佳彦首相与普京总统会晤时也谈及了北方四岛问题。在日本看来,虽然梅德韦杰夫两度“挑衅”,但从未登上北方四岛的普京态度相对灵活。俄日北方四岛之争烈度不强,但取得突破也并非易事。北方四岛问题对日本来说是领土争议问题,对俄罗斯来说则是“共同开发”问题,是俄经营远东的桥头堡。
4月10日开始的中菲公务船黄岩岛对峙,在6月16日以菲方船只“回港避风”告一段落。9月12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表示,已准备好重新派船前往黄岩岛,中菲黄岩岛对峙是否会再次上演不得而知。南海问题的较量更多地表现在外交层面,菲律宾和越南依然是最活跃的角色。7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南海问题分歧导致会议最终未发表联合公报。随后印尼外长马蒂·纳塔莱加瓦展开穿梭外交,弥合东盟内部分歧。今年11月,第七届东亚峰会将在柬埔寨举行,在美国这个外部因素的介入下,南海问题可能再次成为有关各方外交攻防的议题。
错位的“不持立场”
从东北亚到东南亚,整个东亚地区的岛争都或多或少闪现着美国的身影。美国在这些争端中的“最大公约数”是“不持立场”,但在具体外交行为上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俄日北方四岛争议问题上,美国严守“友情支持”的态度,对盟友日本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承诺。2010年梅德韦杰夫登陆南千岛群岛引发俄日外交摩擦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称“美国支持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诉求,但希望双方和平解决争议”。与此同时,美国也明确表示美日安保条约不适用于北方四岛问题。不仅如此,在俄日岛屿争议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官方表态的层级从未上升到国务卿或国防部长级别。
同为美国的盟友,韩国与日本的岛屿争端让美国无法不做到“不持立场”,因为任何的偏颇表态都可能破坏美国正苦心经营的美日韩安全合作体系。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希拉里会晤李明博和野田佳彦时,呼吁韩日双方保持冷静和克制,放弃在岛屿问题上的对抗。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总裁柯罗夫把美国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得更為明显,他在媒体撰文称,韩日岛屿争议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所引发的紧张局势存在失控的可能性,已经在伤害韩、日甚至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柯罗夫建议奥巴马政府扮演“公正的”调停者角色,起草一份韩国和日本都能接受的声明,最终解决两国之间的这些问题,至少让它们“去政治化”。
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一方面称在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对于美国这一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表态,日本立命馆亚太大学国际战略中心主任佐藤阳一郎认为还不够“清晰”。美国学者扎卡里·凯克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美国的“模糊表态”,他认为中国无疑会觉得美国虽然表态“不持立场”,实际上是在暗中支持日本;而美国不积极的作为,才使得日本有可能在“购岛”事件上先斩后奏。
对于美国在野田政府“购岛”行为中的作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日本事务主任麦克·格林对《南风窗》记者表示,他不认为日本在此事过程中“利用”与美国的同盟关系,野田政府是想抢在石原之前“购岛”,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中国日益活跃的海上活动。扎卡里·凯克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从一开始日本就在利用日美同盟关系,“很难想象日本官员在希拉里访问中国期间宣布‘即将达成购岛协议的消息完全是一种巧合”,“此外,正如中国媒体提及的那样,东京‘购岛引发局势紧张时,日美恰好在举行夺岛军事演习”。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访问中国前“顺访”日本,除了推进美日军事合作外,外界普遍认为有给中日钓鱼岛冲突降温的考虑。他在出访前接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专访时,也透露了自己做“调停者”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希拉里在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曾亲自表态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尽管目前中日钓鱼岛危机远比当年严重,但希拉里本人至今没有做过相同的表述,9月初访华时也再次重申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的观点。马来西亚海洋经济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纳泽瑞·哈利德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奥巴马有借外交拉抬选情的考虑,他可以通过南海和东海问题,向选民展示自己处理外交事务和危机管理的形象。”
如果說在中日岛争中美国的角色还略显“谨慎”的话,其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则深得多。尽管在南海主权争议上依然表明“不持立场”,但美国的政策实践与中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希拉里频繁访问东南亚国家,意在推动东盟内部在南海争议上形成“统一战线”,尽快就“南海行为准则”达成一致,而这明显与中国的政策诉求存在差异。在具体外交行为上,奥巴马政府的做法也颇受争议。就美国国务院反对中国设立三沙市的表态,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包道格指出,“美国主动介入争议面临一个考验,即它的警告能否有效实现其主要战略目标。但此前越南和菲律宾在争议海域开发资源的举动并未受到批评,就中国因被单独挑出来指责而反映出的愤怒来判断,美国政府的此次声明似乎事与愿违。”
失衡的“再平衡”战略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一一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似乎是这些争端中唯一的赢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解决问题”演变成了“危机管控”,这不得不说是美国“领导者”角色的失败。如果把这些得失放在“重返亚洲”战略的大背景下,可以发现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明显出现了“失衡”。
“我觉得‘重返亚洲战略只是奥巴马个人的考虑。”马来西亚学者纳泽瑞·哈利德说。他认为,如果共和党的罗姆尼入主白宫,他可能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所谓的“平衡亚太”上,“他的优先考虑将是收拾国内的经济烂摊子”。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初,中美外交舞台上频繁闪现的是财长盖特纳的身影,但这种局面后来被国务卿希拉里在亚太的穿梭外交,以及美国牵头的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所取代。内容丰富、目标清晰的“重返亚太”战略,被浓缩成了围绕东亚岛争的外交和军事布局。
今年3月,以美国国会研究员马克·E·马琳为首的几位学者,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重返太平洋?奥巴马政府对亚洲的“再平衡”》的研究报告,对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做了全面评估。该报告认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大多是对前任政府政策的深化而不是改变,最突出的改变是在安全政策领域。正是这一改变,使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表现出另一种失衡,即在追求美国安全利益时损害了中国的安全利益,增大了中美战略猜忌。
奥巴马政府通过介入东亚岛屿争端,巩固同盟体系、强化军事部署,同时又表示希望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评价美国对南海争议的处理时说,奥巴马政府倡导航行自由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在实施方式上略显笨拙。他认为,在所谓的“战略重心转移”的背景下宣布这一政策,表明美国将强化在亚洲的军事部署,以应对崛起的新兴大国。“简单地说,中国将其理解为美国正在构建针对中国的同盟并不令人奇怪。至少现阶段实施这种战略还为时尚早,有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危险。”
中菲黄岩岛对峙之后,美菲之间的军事合作突飞猛进,美国并考虑在菲律宾部署军舰。美国海军军官安德鲁·H·瑞恩在今年7月发表的学术文章中称,美国在南海部署军舰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中美之间的互信,“虽然美国公开声称在南海争议上‘不持立场,但我们与中国以外的其他5个声索国之间广泛的军事互动,体现的则是相反的态度”。瑞恩认为,美国在南海增加军事存在之前,应该首先尽量提升中美军事关系。他建议美国应该邀请中国军队参与亚太地区年度军演,以此建立中美互信。美防长帕内塔在访华期间宣布将邀请中国参与2014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或许是美国政策“微调”的一个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