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忠,何颖强,苏江涛,王妤
温针理疗对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
赵伟忠1,何颖强2,苏江涛1,王妤1
(1.上海大学校医院,上海 200444;2.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
观察温针、理疗治疗高校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将20例上海大学高水平长跑队男性大学生运动员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取关元、中脘和足三里穴,采用温针疗法,温针治疗结束后,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运动员四肢和腰背进行理疗。对照组同样实施针刺、理疗的方法,但针刺时偏离穴位,低频电刺激时只是将吸盘吸附在治疗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在赛前训练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活动前后和治疗后第2天填写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RPE)并采集血样,观察RPE以及血乳酸(BLA)、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GB)等指标。在训练后及时对运动员进行温针理疗,可以有效降低RPE,促进BLA以及LDH、CK、BUN代谢,提高HGB水平(<0.05),使运动员尽快脱离运动性疲劳状态。温针、理疗可以有效促进高校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
温针疗法;物理疗法;运动性疲劳;长跑运动员;肌肉疲劳
高校高水平运动是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都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除了要完成高强度的训练外,还要花精力完成文化学习的任务,休息时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造成大运动量训练后疲劳无法及时消除,运动性疲劳已成为桎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提高的最大枷锁。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各个器官不能维持某一项预定的运动强度,肌肉持久重复收缩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1]。针灸、理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调节人体自身内环境,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2-4],但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增强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较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表1 两组运动员一般资料比较 (±s)
选择20例上海大学校田径队符合运动性疲劳诊断标准的男性长跑运动员,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将运动员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入选20例均符合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两组运动员年龄最大21岁,最小19岁,接受专项训练时间均在5~6年,运动员等级均达到国家2级以上标准。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采取筋肉疲劳酸痛证的标准[5]。①有肌肉强力活动史;②肌肉或者筋腱疼痛、发困、发紧、发硬;③压痛广泛;④活动时肌肉酸痛乏力,动作不协调。运动结束后,符合第①条,以及后3条之一者,可判定为运动性疲劳。
①年龄18~25岁,身体健康,经常规体检未发现异常者;②大强度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所测得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评分(RPE值)≥13分者。
①大强度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所测得RPE值<13分者;②不能耐受针灸或晕针者;③近期出现运动损伤,无法接受正常训练者。
2.1.1 温针
运动员仰卧,取关元、中脘和足三里穴,将0.30 mm×50 mm毫针刺入所选穴位,提插捻转至得气,3个穴位均采用补法,在已刺入穴位的毫针上套上50 mm×50 mm硬纸板,然后将18 mm×25 mm艾条段中间钻一个针柄大小的孔,再将艾条段放置到已刺入穴位的毫针柄上,艾条距皮肤约25 mm,从下端点燃艾条。时间以燃烧艾条一节来控制,约20 min。
2.1.2 理疗
温针治疗结束后,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选用日本生产的干涉电流型低周波治疗仪(NIHON MEDIX,型号为SD5101),治疗时将吸盘分别置于上、下肢肌肉起止点和腰背部,干涉方式选用MPC模式,时间为20 min。
同样实施针刺、理疗的方法,但针刺时偏离穴位(左外斜下侧2寸无穴位处),针刺表浅,不做艾灸;在采用低频电刺激时只是将吸盘吸附在治疗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
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结束当天做恢复治疗1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前5 d做预防性治疗5次,每日1次。
在赛前训练的每星期四和星期六大强度训练后加入干预,实施温针、理疗;在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活动前后和治疗后第2天采集血样。
3.1.1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法(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RPE)
RPE是目前欧美国家研究较多,并用于评价运动强度和进行医学监督的指标,该量表在对运动员的疲劳恢复研究中被广泛运用[6]。RPE由运动员根据自身状况如实填写,填写时间为训练前15 min、训练后15 min内及治疗后第2天早晨醒来后即刻填写。
3.1.2 生理生化指标
首先在早晨7:00安静状态时采取运动员血样,其次在大运动量训练后15 min及治疗后第2天早晨 7:00采集运动员血样,重点分析血乳酸(BLA)、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GB)等指标。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0.05时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温针理疗对RPE的影响
表2 大运动量训练前后和治疗后两组RPE的比较 (±s,分)
注:与同组运动后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由表2可见,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与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经过治疗和一夜休息,运动员仍有一定运动性疲劳,均未完全恢复到训练前的水平。但治疗组治疗后RPE低于对照组(<0.05),表明温针、理疗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
3.3.2 温针理疗对BLA的影响
表3 大运动量训练前后和治疗后两组BLA的比较 (±s,mmol/L)
注:与同组运动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由表3可见,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后BLA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运动后两组运动员BLA均有升高。但治疗组治疗后BLA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表明温针、理疗可以加快乳酸代谢,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详见表3。
3.3.3 温针理疗对HGB的影响
表4 大运动量训练前后和治疗后两组HGB的比较 (±s,G/L)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由表4可见,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前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HGB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表明温针、理疗可以提高运动员HGB的浓度,利于缓解运动性疲劳。
3.3.4 温针理疗对人体LDH、CK、BUN的影响
由表5可见,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后LDH、CK、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LDH、CK、BUN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表明温针配合理疗可以降低LDH、CK、BUN,利于缓解运动性疲劳。
表5 大运动量训练后和治疗后两组LDH、CK、BUN的比较
注:与同组运动后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度,运动性疲劳发生后必然会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过程。在中医学理论中早就有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记载,例如《素问·举痛论》的“劳则气耗”,《金匮玉函要略辑文》的“劳则必劳其精血也”等[7]。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学“劳倦内伤”的范畴[8]。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形劳、神劳和脏腑劳三大方面,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9-10]。
本研究在温针治疗时选用穴位为足三里、关元和中脘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是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关元属任脉穴,具有温补元气的作用。中脘穴是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用,可有效缓解运动性腹痛。本研究采用温针,即在针刺的同时配合艾灸。艾灸是借助艾火的温热及艾草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调理气血、除寒祛湿、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足三里、关元、中脘三穴合用并用以温针,可大补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温肾健脾,补气养血,温经通络,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另外在温针后配合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可镇痛、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运动性疲劳。
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理疗可以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在训练后及时对运动员进行温针、理疗,可以有效降低RPE,促进BLA以及LDH、CK、BUN代谢,提高HGB的浓度,使运动员尽快脱离运动性疲劳状态。
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利于竞技能力的提高,我校在2011年的扬州半程马拉松团体赛中获得了全国高校团体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治疗组运动员有3人进入个人前30名,分别是第14名、第18名、第31名。对照组只有一人获得了个人第20名。温针和低频电刺激理疗联合使用对高校高水平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 何少钧.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与恢复过程[J].现代康复,2001, 5(8):98.
[2] Zhu Z.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of middle-long distance runner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 (5):287-291.
[3] Sun DL, Zhang Y, Chen DL,. Effect of moxibustion therapy plus cupping on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in athlet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5):281-286.
[4] Bing XH, Yang WJ, Chen YF,. Effect of point sticking therapy on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in athletes with exercise-induced fatigu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5): 271-276.
[5] 张世明,虞亚明,马健,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6):59-63.
[6]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12.
[7] 苗强.中医辨证运动性疲劳[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 (1):57-58.
[8] 孙革,潮芳.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综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78-1080.
[9] 解丽芳,郭义,王玉兴,等.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67-69.
[10] 施建蓉.中医药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和展望[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4):344-345.
Study of the Eliminating Effect of Warm Needling and Physiotherapy on Sports Fatigue in High-level Long-distance Runners
-1,-2,-1,1.
1.,200444,; 2.,200444,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warm needling and physiotherapy on sports fatigue in high-level long-distance runners in universities.Twenty male student athletes of a high-level long-distance running team in Shanghai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10 cases each.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oints Guanyuan (CV4), Zhongwan (CV12) and Zusanli (ST36) were selected and warm needling therapy was used, and after the end of warm needling, physiotherapy with a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or was performed on the athlete’s limbs and lumbodorsal reg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and physiotherapy were also performed, but acupuncture deviated from the points and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as not provided when the suction cups were placed on the treated regions. Th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scale was filled out and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to measure blood lactic acid (BLA), 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 (LDH), creatine kinase (CK),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and hemoglobin (HGB) before and after high intensity training at the 4th day of the 5th week of pre-contest training and at 2 days after treatment.Warm needling and physiotherapy performed for the athletes immediately after training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RPE, promote BLA, LDH, CK and BUN metabolism, increase HGB levels (<0.05) and free the athletes of sports fatigue as rapidly as possible.Warm needling and physi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sports fatigue in high-level long-distance runners in universities.
Warm needling therapy; Physiotherapy; Sports fatigue; Long-distance runner; Muscle fatigue
R246.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12.874
赵伟忠(1960 - ),男,副主任医师
1005-0957(2012)12-0874-03
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