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黄自贵 实习记者 沈洁雪
2011年12月17日,作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科技促进中心承办的 “政产学研金合作与创新成果发布”专题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黄维荣主持专题会议。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中国科协常委、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大连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高梓舰,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占中等出席专题会议,并就“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的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中国糖尿病防治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新国、上海国宝企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唐永范、国建正坤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小莉、浙江世纪恒丰茂发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跃伟、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升益等分别就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进行介绍。
来自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党组成员、
科技日报社原社长 张景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当前产学研合作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注重科研经费的获取,忽略项目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目前的情况是众多部门以项目竞争机制分配经费,只要有钱,所有单位都把本单位定位与分工抛到九霄云外,大家一起争项目。即使完成这些专家定的项目,企业大多也用不上。同时,专家定的项目有的缺少实用性和前瞻性。第二,忽视分工职责,缺乏合作意识,增加大量无用劳动,浪费科技创新资源。从科技教育系统来看,按国家创新体系的分工,一部分研究型大学以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为主,中科院以国家大科学工程、以战略高技术、国家战略任务为主,农林水气公益性研究机构提供公共公益技术,除一部分研究性大学外,其他学校和开发科研机构一律服务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但目前各部门忽视特色与分工,争抢项目,浪费资源。第三,科研项目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核心竞争力依赖外国技术。中国人聪明智慧,也不缺人才,现在经费也不少了,但企业核心技术总体上还依赖国外。大学研究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是突出问题。同时技术开发型研究机构脱离企业市场运作项目,成功的数目很少,即使有了成果,转化也费时间,最快的也要花费半年时间。第四,产学研上下游缺乏互动性,企业缺少信息、技术、人才的补给。企业自己有的不研发,有的也是自己闭门做,不能及时获得同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信息、成果和人才的补充。
加强产学研金的合作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产学研金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一是要遵循创新和科研发现的规律,尊重产学研发展的规律;二是要明确科研项目的特色分工,合理搭配和使用创新资源,例如中国科学院应当坚持为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和战略任务提供工艺技术,部分研究性大学应当坚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所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必须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三是要成为企业创新所需的人才、科技的源泉,促进高校和院所与企业的对接;四是要确定“金”的担保和支持作用,促进产学研与金的互动合作。
国外的产学研,上中下游同时互动,而我们互动程序不够,且中间环节消耗过大。研究机构脱离企业就是纸上谈兵,企业脱离研究机构和大学就是无本之木。好不容易做成一个项目,但因缺少资金半途而废,因此产学研还要与金融合作,单打独斗不可能取得成功,产学研金互动创新既是今天竞争的需要,也是未来竞争的趋势。
希望我们的大学、企业、科研和金融机构,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这一难题,互动创新,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出新贡献。
时代集团公司总裁 王小兰
在“1+6”政策的指导下,中关村拥有的各种创新资源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中关村企业创新环境的特点,也是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1+6”政策中的“1”,是指中关村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中关村服务平台集聚了国务院、北京市各相关部门,真正地实现政策资源的聚集。
活跃在中关村的各类要素,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被大力地调动起来,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努力搭建合作联盟,为中关村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关村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建立了40多个联盟,积极探索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凭借国家级实验室资源,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平台组织了多个创新链条,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中关村管委会为企业提供战略制定、机制治理、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为创业者提供投资资金,丰富创业经验。正因为中关村拥有众多的孵化器、联盟、协会和金融机构,“1+6”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动和实施。
中关村企业创新环境的成功建设,是政、产、学、研、金、介等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企业、政府、平台、中介是互为环境、相互促进的,企业需要与之适应的政府,政府也需要与之搭配的中介,最终形成的环境,就会造就不一样的生产创新能力。
大连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高梓舰
大连银行的投资银行总部设立在上海,一直积极发展创新投资银行业务,充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积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经验,在融资类财务顾问、产业基金发起和联合管理等创新业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切地感受到金融资源整合、金融产品创新对于国内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已建立起广泛的、基层化的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大连银行投资银行部倡议成立金融促进会,广泛吸纳金融领域的基层精英,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摸索,加强微观层次和实战经验的研究,进而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转型升级。
金融服务平台旨在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第一,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实践,总结先进经验,进行调研、分析和认证,将先进经验、先进流程、先进理论和先进产品推荐给监督部门,以便推广至全国;第二,推进金融创新和产业转型,通过产学研服务平台,选择国家支持的产业领域,由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项目资源,负责设计交易构架和商业运营模式,通过组建基金项目公司或直接投资、融资的方式实现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的对接,通过金融资本、金融创新与产业资本、产业创新相结合,正确地引导资金向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领域倾斜,进而推动国内经济转型。
金融促进会必将提供金融领域内高效整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决策支持,并为国家体制和经济转型提供政策研究和理论支持。
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史占中
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组织的创新与合作机制的重大突破,是上海力争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首要途径。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借鉴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技术研究院的经验,合作共建政府主导、毗邻高校、汇聚企业的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资源,借助紫竹科学园区的研发力量,集聚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合力,整合海外回流的技术和人才,结合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采用创新的合作体制机制,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自身成为新兴产业与高端技术之间的连接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孵化器。
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通过研究前瞻性技术研究,不断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领上海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钻研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现有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集成技术创新,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衍生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培育科技领军人才,输送熟悉科技、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上海新兴企业家群体的摇篮。
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新模式,不同于基于科学发现的学术研究的高校院所,不同于过度依赖地方优惠政策孵化公司的大学科技园,也不同于点对点对接、缺乏技术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的现有技术转移方式,而是立足于价值创造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立足于构建不断推动技术研发和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在政府、产业需求和技术三者的推动下,不断推动政产学研金的合作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努力奋斗。
中国糖尿病防治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张新国
在我国,平均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症已经进入高发阶段,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一直以来,糖尿病被视为终身携带、只能控制不可治愈的疾病,但现在,只需要45分钟简单的胃转流手术,就能治愈糖尿病,并能解决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糖尿病治愈手术的起源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美国各大医院流行的一种减肥方法,即GBP手术(胃转流手术)。通俗而言,这种GBP手术没有在腹腔内切除或植入任何器官或组织,只是将胃和肠道的位置重新安排,食物就不再经过胃远端、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上端,而是较早到达回肠,以达到明显减肥的效果。经过15年时间的术后长期随访,医生发现,GBP手术不仅控制体重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还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长期维持正常水平。
我国在GBP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工作,目前已从分子生物学的层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即为“消化道内分泌因子主导学说”。糖尿病的形成病因主要有两个,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衰竭。GBP手术能治愈糖尿病,是因为达到了两个客观的治疗效果,一是因为食物不再刺激上消化道的胃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显著减少了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抵抗因子,胰岛素抵抗现象降低或消失;二是中下消化道能更快地受到食物刺激,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胰岛功能衰竭得到纠正。
不论病程长短,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肥胖程度,不论糖尿病分型,只要空腹血清C肽值不低于正常低值1/4的糖尿病患者,都能接受GBP手术的实施。全国推广GBP手术治愈糖尿病的案例已经超过1万,术式也与原来的减肥手术有了显著的改进,治愈率达到92%以上,术前可向病人承诺:术后饭量不减,消化吸收不受影响。但是,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没有人能保证手术的死亡率永远为零,也不能保证永远没有其它的手术并发症。中国糖尿病防治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就是为了在推广GBP手术的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继续发展和完善糖尿病手术治愈的技术,并实现药物模拟手术疗效的理想治愈方式。
上海国宝企业发展中心董事长 唐永范
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生素,虫草素不仅能有效对抗炎症、调节高血脂素,而且在对抗肿瘤、纤维化病毒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国宝企业的虫草素项目充分运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研发中心的有利环境,一直致力于虫草素特性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虫草素的代谢、医治肿瘤、抗化疗、抗白血病等,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863”计划的重点项目,享有“国家级新产品”的殊荣。
在利用虫草培育虫草素的17年中,国宝企业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发展道路,以“优势互补、模式创新”为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智力合成优势,积极推进和实现虫草素的工业化、产业化。国宝企业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全国几十家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全方位的共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注重产品品质提升、应用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化发展,联手打造“产学研”新的结构模式。
在“十二五”期间,国宝企业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帮助下,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共同筹建“虫草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将虫草中特有活性物质——虫草素打造成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素”,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创新成果尽快规模化和产业化。
国建正坤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侯小莉
国建正坤公司利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手段,以创建智慧城市为使命,从城市定位和策划入手,积极建设城市形象和城市产业,以一张图、一张网、一条线、一个数据中心、一个管控指挥平台的“五个一”理念分布实施智慧城市的搭建。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是智慧城市在市政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实现。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和电信管线等六大管线,分别担负着能源输送、污物排放、信息传输等工作,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
地下管线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复杂性大,空间位置信息的获取较困难,且精度较低;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由不同城市主管理部门组织设计、施工完成,各类管线间的空间关系较为复杂。在建设施工时容易发生挖断或挖坏地下管线,造成停水、通信中断、污水四溢等严重事故。同时,由于竣工资料和图表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效率低下、资料零散系统性差,造成图纸更新、管线维护的困难。
可视化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地下管网的管网类型、产权单位、分布状况、老化情况、维修转台、相邻管网安全间距、爆管等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功能;能够为地下管线系统的管理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为设计布局新的管网和开挖放线施工提供正确的依据;能够杜绝各自铺设、重复开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施工不当引起的管道破裂,并能从系统上及时找出解决方案;能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
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三维可视化革新了人与环境的交互方式。从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始,智慧城市的创造必将逐步走向辉煌。
浙江世纪恒丰茂发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跃伟
国际知名专家认为,缺氧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是心脏病、冠心病、癌症、便秘等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失调、抵抗能力降低、体内毒素无法排除的罪魁祸首。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空气、水、食品和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活、工作、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约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老年性慢性病也进入了一个群体数量十分庞大的高发期。我国急需一种有效而方便的氧疗新途径或方法。
浙江世纪恒丰茂发饮品有限公司位于“仙人居住的地方”——浙江省仙居县,公司投资1.6亿元,应用第四军医大学曾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在常压下以富氧空气为气源,通过分离、净化、聚集、活化、温控等溶氧处理,制成安全、有效、稳定、口感佳的含有人体真正需要的高浓度溶氧产品——氧典TM氧之泉高氧水,俗称“喝氧”,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科技成果的创新点在于:攻克了溶氧工艺新课题,并形成了成熟的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首创性地提出了溶解氧含量特征性指标和检测方法;开辟了人体辅助供氧新通道,开创了全新的“喝氧”时代。
临床研究表明,饮用高氧水不仅能够减轻脑力消耗,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心脑肺等的慢性病发病率,而且在家庭保健、美容、孕妇保健、减肥、消除疲劳、醒酒、解便秘等方面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肺弥散功能障碍或呼吸中枢明显受抑制的情况下,“喝氧”比吸氧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喝氧”还具备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资源和携带的限制、使用方便、适用人群广泛、应急性好等突出优点。
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第四军医大学的科研和技术平台,立足高氧领域,做透做深健康产业,为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奉献全部的力量和智慧。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升益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短缺已成为工业改革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瓶颈,尤其是沙漠化带来的土地侵蚀、能源匮乏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实际上,沙不只是废物、有害物,还可以是创造财富的宝贝。20年来,仁创科技集团一直致力于砂产业的开发,通过自主创新,深入探索和运用沙的特质,不断开发、创造出以风积沙为基本原料的各种新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点沙成金的梦想。
以砂精铸。将沙漠中的风积沙,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新型精密铸造材料覆膜砂和耐高温覆膜砂,替代进口锆英砂,有效推动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以砂增油。根据石油开采压裂和防砂工艺的技术要求,将风积沙加工成透油不透水具有选择性渗透功能的孚盛砂,降低石油含水量,提高石油产出量,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庆、中原、克拉玛依等国内各大油田。
以砂兴水。利用风积沙制成新型透水建材生泰砂系列产品,通过改变水的界面张力达到透水、滤水、透气不透水的目的,产品可应用于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排水渠道等领域。系统集成产品包括:道路雨水渗透系统、建筑雨水储用系统、农田雨洪储备系统和饮用水净化储用系统。具有收集与过滤净化同步、防渗与防蒸发同时、储存与保鲜一体的功能,节约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以砂兴农。把风积沙处理成透气不透水的生态硅砂,将其制成“会呼吸”的花盆,具有透气、保水保肥,促进植物根部呼吸的功能,加快果实成熟,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以砂建筑。通过创新制作出硅砂生态建材,作为房屋承重结构的硅砂钢管混凝土能有效地抵抗地震;作为围护结构的硅砂膨化装饰板,具有集防火、保温、装饰、结构一体化功能。
以砂治沙。使用透气不透水的生态保水材料透气防渗砂,改变土壤结构,减少植被浇水次数,增加沙漠绿植的种植面积,改善土地沙漠化的现状。
仁创科技公司的发明创造是沿着创意、实验、中试、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模式一步步向前,每个环节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将继续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经验进行持续创新,变沙为宝、化害为利,为造福全人类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