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霖 胡剑波 蓝健君
(1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1430;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CT室,广东 广州 510240)
股骨颈疝窝(herniation pit of the femoral neck)是发生于股骨颈部位的良性病变,于1982年由Pitt[1]首先报道,国内高振华等对较大病例的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2]。近年来国外学者认为股骨颈疝窝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特殊表现征象之一[3,4]。笔者通过对72例(84侧)CT诊断为股骨颈疝窝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收集本院2006年9月至2011年10月间具备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股骨颈疝窝患者72例的CT图像加以分析,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4.6岁,年龄30岁以下的15例,>30岁的57例。左侧受累22例,右侧受累38例,双侧受累12例。髋部隐痛33例,其他均因外伤后或因对侧髋部症状就诊而偶然发现。
全部病例均用东芝Asteion 螺旋CT检查。管电压120Kv,电流300mAs,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2-3mm,螺矩1.0。患者仰卧,双髋膝关节平放伸直,双脚尖垂直向上并拢,扫描范围自髋臼到股骨颈小转子下,所有病例扫描均包括双侧髋关节。
72例股骨颈疝窝,共发现84侧髋关节受累,双侧发病率为16.7%(12/72),病灶最大径线为2-21mm不等,其中最大径大于10mm的仅3髋。CT骨窗表现为股骨头基底或股骨颈紧邻前外侧皮质下的骨质缺损区(见图1A、1C),79髋为单发病灶,5髋为多发病灶(见图1A)。病灶呈圆形的43髋,呈卵圆形的37髋,呈分叶状的4髋。84髋病灶周围均表现为完整的硬化边缘(见图1A、1B、1C),厚度1~3mm。病灶周围骨质结构清晰。48髋(57.1%)显示与病灶相连的皮质局限性裂隙样缺损,6髋显示灶内骨嵴(见图1B)。病灶内密度呈多样性,其中67个(79.8%)呈软组织密度(见图1B),6个(7.1%)呈脂肪样密度,11个(13.1%)呈液性密度。受累84髋中,有17髋合并有典型髋关节撞击征的表现:5髋显示髋臼“8字征“,3髋表现为髋臼缘骨化,9髋显示股骨头“枪柄样”畸形。
图1A 双髋CT横轴位骨窗示:左股骨头颈交界处两个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轻度硬化。图1B 左髋CT横轴位软组织窗示:左股骨头颈交界处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见完整硬化环,内部为软组织密度影填充,病灶后方尚见骨嵴突入。图1C 左髋斜矢状位示:左股骨颈前缘上份类圆形病灶,边缘明显硬化
股骨颈疝窝是由于人体站立或行走时髋前关节囊、髂股韧带及髂腰肌(腱)等结构处于不断的紧张和松弛交替状态,髋前部的这些结构尤其是股骨颈轮匝韧带前部环绕区和相邻的股骨头基底部和股骨颈近段前外侧间存在长期的机械性压迫和相互磨擦,通过骨皮质疝入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窝状骨质缺损[1],病灶由骨胶原组织,新生软骨和反应性新骨组成,其内有液体存在。文献报道正常成年人股骨颈疝窝发病率为5%[2],随着CT的应用,笔者认为股骨颈疝窝发病率应更高,栾晖[4]用CT统计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为17.4%。
CT诊断股骨颈疝窝主要依据典型位置、典型形态和特征表现。CT显示病灶多位于股骨头颈交界区前外侧皮质下,多呈圆形、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绝大多数病灶最大径<1cm,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环状硬化。病灶周围的硬化是因为灶周松质骨因慢性刺激发生的反应性成骨,根据反应性成骨的时间长短不同,硬化环呈现不同的厚度,本组病例中,硬化环厚度为1~3mm不等。疝窝内密度呈多样化改变,依据疝囊内纤维结缔组织、液体和脂肪组织含量不同,CT值亦不同,大多数为软组织密度,本组中79.8%的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少部分病灶呈液性及脂肪密度。股骨颈疝窝大多发生在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双侧,本组病例,16.7%为双侧受累。疝囊多表现为单灶,极少表现为多囊改变,本组中有6%表现为多灶。本组病例中有58%出现皮质局限性裂隙样缺损,国内外文献认为这是诊断股骨颈疝窝的特异性征象。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表现典型,仅凭CT就可作出准确的诊断。近年来,关于股骨颈疝窝的研究开始转向其临床意义的探讨。Ganz等[3]认为典型的股骨颈前上区域的囊性改变提示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可能,还有报道称股骨颈疝窝在FAI患者的发生率为33%,研究还发现部分囊性变的病理改变是神经性坏死点,其可能与髋关节的形态学异常及a角值增大是有关联的。在本组资料中17例(20%)有髋关节撞击的典型表现,而且笔者并没有对每个病例进行a角的测量,所以笔者认为应有超过20%以上的股骨颈疝窝是由髋关节撞击导致的继发改变,出现股骨颈疝窝提示髋臼撞击综合征可能,在影像检查中发现股骨颈疝窝时,应该仔细分析有无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存在,以防漏诊。较多文献报道认为股骨颈疝窝多无症状,但本组病例中33例(39%)出现髋部不适症状,股骨颈疝窝很可能是引发髋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由于股骨颈疝窝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密切关系,故笔者认为,股骨颈疝窝在临床中的意义不应该被忽视,应高度重视。
关于股骨颈疝窝发生的位置,各种文献报道均认为发生在股骨颈头颈交界区前缘的皮质下。有些研究者将股骨颈疝窝发生位置划分为:股骨颈近端前份、中份及下份。对于股骨颈疝窝发生的位置本组病例中未涉及,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引起重视,股骨颈疝窝可发生在股骨颈近端前缘皮质下的上份、中份及下份,三者何者在临床中意义更大,是否上份股骨颈疝窝与髋关节撞击征关系更密切,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对照。
[1] Pitt MJ,Graham AR,Shipman JH,et al.Herniation pits of the femoral neck[J].AJR,1982,138(6):1115-1121.
[2] 高振华,刘吉华,孟悛非,等.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31-534.
[3] Ganz R,Parvizi J,Beck M,et a1.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a cause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7(12):112-120.
[4] 栾晖,黄振国.成年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1):1538-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