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凤 刘 建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如皋 226541)
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世界大麦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位居第四位。主要产于中国、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前苏联种植最多,我国产量最高,年总产约650万t,江苏省是我国大麦的主产区,一直是全国大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但随着种植制度、消费习惯及大麦相关加工业的变化与发展,江苏的大麦面积、产量、品种类型及主要用途等方面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单产不断提高,总产基本稳定。目前,全省年种植大麦20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大麦籽粒中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的发现,大麦的用途更显示出多样化,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大麦品种改良工作有30多年的历史,承担过省、市级大麦育种课题,选育了一批在生产上有影响的大、元麦品种,如通麦6号、通麦8号、通引麦1号及苏裸麦1号等,近年又选育出一个高产优质抗病大麦新品种——通麦9号。
通麦9号系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优质、高产、多抗种质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麦新品种。经过2006至2008两年度的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2008至2009年度的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丰产性较好、生育期适中、高抗大麦黄花叶病、抗寒性较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江苏省各大麦区种植。2010年3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鉴定编号为苏鉴大麦201003。
通麦9号 (原品系名称:通99-36)系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4月以日本啤酒大麦品种枥系141为母本,扬州大学农学院苏B9607品系 (2000年11月审定定名为扬农啤2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扬农啤2号具有矮秆、抗倒、抗病且啤用品质优良等特点,但该品种在南通地区种植存在穗型偏小 (穗长5 cm,每穗实粒数22粒左右)、植株偏矮 (株高75 cm左右)不适宜机械收获的缺点,配组目的旨在保持两亲本的优点,改进其缺陷。1999年10月底种植F1。2000年11月初种植 F2,2001年5月在F2中选择单株。2001年10月底种植F3,2002年5月在F3中选择单株。2002年10月底种植F4,2003年5月在F4中选择单株。2003年10月底进入株行鉴定圃,进行比较试验。2004至2006年进入本所品系比较试验。2006至2008年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2008至2009年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生产试验。见图1。
2003年度沿江农科所株行比较试验,折合产量 352.1 kg/667 m2,比 单 二 产 量 337.8 kg/667 m2增产4.23%。2004年度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产量435.7 kg/667 m2,比单二产量414.2 kg/667 m2增产5.19%。2005年度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产量400.5 kg/667 m2,比单二产量374.0 kg/667 m2增产7.08%。2006至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2006至2007年度平均产量407.87 kg/667 m2,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3.86%,增产显著;2007至2008年度平均产量391.06 kg/667 m2,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9.66%,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 399.5 kg/667 m2,较对照增产6.6%,显著。2008至2009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08.5 kg/667 m2,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5.5%,居第三位。
图1 通麦9号选育系谱
通麦9号幼苗半直立,叶片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株高86 cm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成穗率较高,有效穗52万/667 m2左右,略低于对照单二大麦,穗二棱,长芒,着粒密度中等,籽粒椭圆形、黄色,穗长6.0 cm,每穗实粒数24粒左右,比对照略多,千粒重38 g左右,比单二高2 g,全生育期199 d,与单二相当,经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自然毒土鉴定,高抗大麦黄花叶病,明显好于对照,抗寒性与耐病性好于单二,熟相中等。
1)种子处理。通麦9号未发现条纹病、黑穗病等,但也应严格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播前充分晒种,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消灭部分种传病源物;播前可用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1%拌种或包衣,防治条纹病,用大麦清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用包衣剂以防治黑穗病等病害。用45%辛硫膦按种子量的0.1%拌种防治大麦苗期虫害。
2)适期播种。不能播种太早,以免发生冻害。早播穗数多,但每穗实粒数少,粒重低;迟播则穗数少,也达不到高产。江苏省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最佳播期为10月28日~11月8日。
3)合理密植。由于通麦9号的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因而在适期播种的条件下,一般大田基本苗12万~15万/667 m2为宜。基本苗应结合播种期、土壤肥力和生产水平而定,土壤肥力高或产量水平高或早播宜稀,反之则宜稍密。中高肥地区基本苗控制在12万/667 m2左右为宜,低肥地区基本苗以15万/667 m2为宜。产量500 kg/667 m2的高产田,宜于10月下旬播种,基本苗以10万~12万/667 m2为最佳。
4)肥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苗肥,基苗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以上。一般施纯氮13~15 kg/667 m2,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肥料运筹上,基、苗肥占75%,拔节孕穗肥25%。要看苗施好穗粒肥,防早衰,促大穗,争粒重,切忌春施氮肥过量,以防倒伏和贪青迟熟。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5)合理化控。防止倒伏是提高大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应积极采取化控措施矮化植株、控制成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在大麦返青期至拔节期和剑叶叶枕平两个时期各喷施玉米健壮素50 ml/667 m2,可有效地缩短基部节问、抑制穗下节的伸长、降低株高10~15 cm,大大降低倒伏的风险。
6)病虫草害防治。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有残留杂草时可在冬前或春后用50%异丙隆150 ml/667 m2进行茎叶处理,力争把杂草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大麦抽穗至灌浆期,及时防治蚜虫、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蚜虫是危害大麦的一种主要害虫,常大量聚集在大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大量吸取汁液,影响生长发育,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用10%吡虫啉可湿粉20 g/667 m2防治蚜虫;白粉病可侵害大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对水防治;大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籽粒瘪瘦粒重低,用5%井冈霉素200~250 ml/667 m2加水5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赤霉病是大麦的主要病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用33%多·酮100 g对水30 kg/667 m2细喷雾,或用50%多菌灵100~150 g/667 m2喷雾防治赤霉病,遇连阴雨或大雾天气必须用好二遍药,以确保防效。
7)及时收获。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但如预期有持续阴雨时,亦可在黄熟末期收获,以免遇雨影响籽粒的外观品质。在机械收获时,籽粒水分以不超过22%为宜,否则胚易受到机械损伤而影响发芽率。并及时脱粒,摊晒入仓,切不可堆捂,影响麦粒的发芽率,保证籽粒具有较高的发芽率,提高其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