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0年间,中国内地已经聚集了8000余万人的收藏大军。但是,知名学者吴树告诉记者,中国收藏界有三个“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
“梅瓶”的闹剧 2011年10月5日,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年间的“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成交,刷新明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不过,如今梅瓶已从“香饽饽”变成了收藏界的一场闹剧。吴树告诉记者,梅瓶造假已成“疯潮”,仅浙江公安部门就收缴了几千只假古董梅瓶。
金贵的“高仿”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拍出1500多万英镑的天价。随后,“高仿”大师黄云鹏做的10件仿品直接上市,售价2.8万元一个,一下子全部卖光。“现在流通市价已经要20万元。”另一位“高仿”大师李广琪,则仿制过2010年在英国以5160万英镑拍出的清乾隆官窑花瓶。“现在我做的仿制品在英国已经公开‘上拍’,成交价是5万英镑。”黄云鹏告诉记者:“景德镇有不少人专门做高仿,拿到拍卖行当老东西(古董)拍卖。”
拍卖不“保真” 收藏家苏敏罗曾起诉一家拍卖公司,要求退还她此前竞得“吴冠中油画”《池塘》的253万元,理由是那幅画经吴冠中本人鉴定为假画。尽管有画家本人的鉴定,苏敏罗仍然两次败诉。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是:《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很多收藏者对这条规定颇有非议:“说白了就是拍卖行不‘保真’,买了假货算你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