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张瑞华
摘要:不知何时,墙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以千姿百态展示在我们面前。墙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充当不同的角色,也可能在同一时间地点有着多个角色。它不仅以一个单纯的建筑构件出现,还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时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是空间分隔的重要元素,不仅可将空间区分“内”与“外”,还能使空间形成流动感;墙甚至它还充当着时间的见证者。
关键词:墙 ;角色 ;文化 ;空间 ;时间
Abstract: The wall has crept into our lives, and to display in front of us in different poses and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s. Wall in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serve different roles, it may at the same time place has multiple roles. It is not only a simple building components, or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ce separating the important elements, not only can the spati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till can make the space formation flow; wall even it also acts as a witness of the time person.
Key words: wall; role; cultural space; time
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引 言
积木搭栈,其实是不同大小形状和空间组合的运用,藉此用来导入建筑结构的观念,墙就是建筑的一个构件。无论建筑还是城市,我们都试图寻找一个能控制它们的点,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墙或许能成为其中一个控制点。
墙是一种定义,一种指示,是自由的边界。此外墙还是作为容器的空间的象征,它是产生争执的原因,也是逃避争执的手段……
墙的含义
垒土为墙,意在收藏。这是墙最初的本意和功能。字典里这么解释墙,墙一一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也许在墙产生之初,并没有逻辑可言,只因为人本能的需要。人需要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包括在热量、光线、声音等各方面,以及人的主要活动在水平向,需要限制与分隔的构件,因此,墙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墙和人的关系日益密切,从简单的遮风挡雨,防止异类侵害,逐步形成一种“墙”情结,有了墙,有了领地的占有感,就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从原始社会的土窑洞、石砌建筑,到砖墙、石窟,再经历文艺复兴、各流派运动、以及现代新建筑运动的洗礼,墙被赋予了各种功能和意义。
从“墙”的“遮蔽”功能逐渐引申出了“界域”的功能。各个城的城墙,皇宫的宫墙,坊间的坊墙,宅第的院墙都具备这一功能,李渔《闲情偶记》说:“界墙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廓是也。”在这里,墙划定了特定的生活领域——皇族的、市民的、自家的——各个领域之间,界限分明,难以逾越。
墙的文化意义
墙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界限,庄严恢弘的紫禁城墙象征着皇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边界,曲折延绵的长城(又名“边墙”)是中华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边界,代表着不同文化间的距离和相异之处。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墙倒房不塌”,它并非说古代建筑的墙不够坚固,而是古人将“墙”的文化意义看的比其建筑意义更为重要。在中国古典的经传、诗歌、戏曲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与“墙”有关的内容,且随着场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大到城墙、宫墙,小到里坊墙、院墙、以及城楼上的女儿墙……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墙的背后是人们传统的思想。大多古宅古建都是高墙深宅大院,这是由当时人们的传统居住思想决定。从皇帝到百姓,都是如此,只是规模不同,其他都是一脉相承。我们去过徽州,徽州民居正好验证了这一说法。长长的青石板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墙深宅,墙越高,宅越深,院越大,可见这户人家生意做的越大(徽州古代多商人)。在这样的高墙上,房子的开窗很小,不是徽商开不起大窗户,而是为了防盗,同时也是防止自家女人的红杏出墙。那时候“男主外,女土内”是传统,封建保守的传统思想筑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墙。
老北京的特色建筑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它是内向性的,其实就是以屋代墙,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四合院里宁静、封闭,这也反映着当时人们保守的思想。可见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
墙 有时就宛如历史的画卷。南京有一堵很有历史意义的墙一一“哭墙”。 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这段辛酸屈辱的历史,也为了告慰这些冤死的孤魂,这堵长43米的墙,称作“哭墙”。这堵墙雕刻了南京城沦陷后,百姓遭受的种种苦难,艺术地再现了历史。面对“哭墙”让人哀伤,心痛,进而沉思。这里的墙成为一种文化场所,人类表达情感的精神家园。
墙的空间涵义
一.墙内开放
刚才我说到四合院是内向的,那是古人的传统居住思想决定的,但是他们又不甘封闭,所以在院中营造开放空间,通过绿化来亲近自然。
南方园林同样体现了运用墙体营造开放的空间。我们去过苏州园林,可说是“园里园外两世界”。园内山、水、石、树,包罗自然万千景象,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体味四季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墙内的世界是开放的。
二.空间分隔
墙与墙之间的组合对营造空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墙”的两种主要的意象特征一一“四面围合”和“线状分隔”。“四面围合”带有很强的领域感,主要表示的是“内,与“外”的空间涵义。墙内是兄弟家族,墙外是外人。“线状分隔”有时也有区分内外的涵义,它表示的是“此处”与“彼处”的空间涵义,仅在于分隔出两个不同的空间,而没有领域的涵义。“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K在前似石似树。”光从“園”字的结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围合的空间,是由一圈围墙包围着的。外面的一圈园墙将空间区分为“园内”与“园外”。园内的园墙同其它建筑中的墙一样,主要用于空间的分隔,同时在园林布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园林中讲究的步移景异、虚实对比等,其实质就是空间的变化,而墙的设置是最易使空间产生变化的。园林中常常给人欲扬先抑感觉。苏州古典园林虽空间狭小,但在空间处理和划分上坚持空透原则,通过空窗、漏窗、洞门等,使公共空间与建筑有隔有连,做到整体布局,空间隔而不死、漏而可望,整座园林开合有度,分隔与沟通统一。
三.墙的场所感
场所是关于环境的一个具休的表述。我们经常说行为和事件发生。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墙”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涵义就是形成一种“场所感”,比如在中国的元杂剧、戏曲艺术和小说中,“墙”加上“角门”就是形成这样一种“空间感”,是创造一个场所的重要道具。
墙的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建筑不但要给人以空间上的体验,也要给人以时间上的体验。我们对于时间的体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时间,所以难以用清晰的直线来表示。关于时间的体验是和许多事件相联系的,这些事件赋予相关的时间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存在与时间》中被称为“地域”的词一定在时间上有一个相应的词,海德格尔称之为“情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墙”对于“情景”二字也体现得很好。
我们常说建筑有它的时间性,其实墙也具有时间性。科技的进步,墙的材质在更新,墙的砌筑方式也在更新,所以它势必会给人时间上的差异。
结语
无法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总结墙的重要角色,如果仅仅是为了建造房子而立的墙,那它不过就是建筑诸多构件中的一员;如果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它就是文化的载体;要是它的目的是为达到空间上的变化和流动,它也就成了空间的营造者;当不同的材质,砌筑方式的墙出现的时候,可见墙还是时间的见证者。墙的角色是丰富的,它甚至还是一件家具,一座雕塑,一个标牌……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第二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译者:陈嘉映,王庆节.
[3](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4]尹文,《说墙》,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