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承受就业压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化解高校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内成功实现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断涌现,然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整体实践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高热情—低选择”、“高期望—低成功率”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缺乏“给力”的创业条件,诸如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环境以及创业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挑战。要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诸多困境,本文认为创业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个体能获得多种资源支持,如资金、政策、教育、信息、情感等,并有效加以整合利用,那么这无疑对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对大力推进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网络”一词最早由人类学家Barnes(1954)提出,学界较通用的概念指的是一定范围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而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下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是以被支持者(个体)为中心,由与个体相关的支持者(个体和机构)以及个体与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1]。
社会网络对个体进行社会支持,主要基于进化论、自我发展和生态观等理论,对此,台湾学者宋丽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首先,人类的生存需要相互依赖与合作;其次,人类在生命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期的事件;再次,人类需要有不同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以应对各种生活事件;最后,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作为相当重要的外在资源,可以有效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事件中的问题和危机。总之,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它被认为个体能够藉以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物质、信息、精神等)的社会网络。
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类型的研究,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很多学者从各自理论和研究目的出发,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五分法代表卡特纳和罗素(Cutrona & Rusen,1990)将社会支持分为物质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满足自尊的支持等五个方面。六分法代表考伯(Cobb,1979)把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服务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等六个方面。我国陈成文教授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大类,客观支持是指物质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的参与,而主观支持是指个体所体验的内心情感。
另外,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大体可以分为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种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指制定实施政策法规的国家政府单位以及社会其它组织、高校等方面支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是指家庭、朋友、同事(同学)、老师等社会关系网的支持。从实施主体来看,正式和非正式这两种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的支持内容有所差异,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支持、教育支持、服务支持、部分物质支持以及环境支持等,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内容集中体现于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和人情关系的资源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按照内容、来源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它始终离不开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的构成。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特点和创业实际,按照支持主体的不同,把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政府支持(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创业实践、孵化平台)、学校支持(提供创业教育、培训、实践指导)、社会支持(舆论营造、企业投资、提供平台实践、社会力量的参与)与家庭个人支持(资金、关怀、理解、提供建议、个人素质的提高)等四种支持,其中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属于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家庭个人支持属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当前,国内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支持网络还不健全,很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绩效,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不足与投融资体系缺失: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笔者对浙江省5所高校共400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及困难”的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67份,有效351份,有效率87.8%。当被问及“无法实施创业最突出的三大困难”时,资金缺乏(57%)、创业项目(32%)和能力不足(29%)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而资金缺乏成为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资金充足与否不仅关系到创业能否启动,更关系到创业能走多远。
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如银行贷款和企业风险投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要求极为苛刻,这其中只有极少数项目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社会资金支持的高要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尽管,目前很多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于家庭,但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2],这对绝大多数工薪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梦想很难坚持。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享受奖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可操作性差、门槛重重、手续繁琐等诸多问题,粗线条的创业政策居多,可操作的创业措施偏少,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2.学校创业教育力度不大: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国内创业教育的不系统造成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先天不足。虽然创业教育已经引起关注,但在创业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创业教师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指导服务上,国内高校还做得远远不够。受师资、体制等限制,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基本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少部分群体开展,游离于正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呈现出临时性、业余化的特点,缺乏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教育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更是缺乏。因此,高校很难对学生开展全面的创业教育,另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创业指导教师通常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担任,业余式队伍存在着创业知识不足、经验不丰富、精力不集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
由于多数大学生创业走“生存型”路径,与社会人员创业相比,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创业想要脱颖而出,就要走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型”创新之路,这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实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据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30.5%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只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3]。学校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想要成功创业何其艰难。
3.社会合力尚未形成与服务不及时:大学生创业保障不足
目前,政府和高校是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力量,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创业项目的投资和扶持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企业。目前,各类企业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给予实践机会、参与指导培训、进行项目扶持、开展风险投资以及参与技术合作或分享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还做得非常有限。
由于我国创业体系整体起步较晚,创业服务很不及时。大学生有创业项目找不到合作人,而投资人找不到好的创业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种信息滞后甚至脱节现象的背后,缺的是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或者创业中介平台。创业中介服务并没有跟上创业发展的步伐,大学生需要创业的种种信息,大到行业市场、小到项目技术,都需要找对接,可创业中介服务往往难以满足。另外,创业信息平台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国内尚无一家真正服务大学生创业的信息平台,包括创业意愿/能力测评、创业实战模拟、创业技术分类、网上创业咨询室等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需求。此外,我国在创业服务水平、创业服务能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对84个国家的创业环境进行了系统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公司从注册到开业,加拿大所需的审批时间最短,只有两天,中国内地需要7个步骤、110天;所需的注册费用,在英、美、加拿大等国为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为人均年薪的11%[4]。这显示了我国创业服务还有待完善。
家庭仍然是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主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从以往“大家族”式的扩展型转变为“一家三口”式的核心型家庭,这从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家庭这一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功能的弱化,家庭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种需求,主要表现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在物质支持上,由于大学生创业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维持,子女毕业时自主创业不但需要靠父母积蓄创业,而且创业从亏到盈,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这对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资金压力。在精神支持上,现在“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独生子女意味着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父母所寄予的期望也更高了。在笔者的调查中,父母对子女大学毕业的期望依次为:考上公务员、到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继续深造、创业。考上公务员成了父母对子女最理想的期望,父母对子女将来的考虑还是“稳”字当头,不希望子女冒大风险进行创业。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家庭对子女创业的精神支持,对孩子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偏偏选择艰辛而又充满变数的创业,很多父母并不理解甚至反对。即使同意子女创业了,对于创业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未知性,父母往往会产生种种担心,一旦出现问题多以“算了,放弃吧”、“还是去找个单位工作吧”进行劝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的失败对父母来说就是家庭百分之百的失败,对国内很多家庭而言,大学生创业失败“伤不起”。家庭精神支持的缺乏让大学生创业缺乏坚定的信心与持久的动力。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高热情—低选择”、“高期望—低成功率”的现状,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构建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见图1),对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成功率,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意义深远。
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作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理应积极地承担起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和创业平台建设等相关内容的主要责任。
图1 “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支持网络框架图
一是切实制定和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实施 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明确指出, “对大学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 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类似这样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切实优惠政策,已经有不少省市出台。除了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政府还将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其他政策配套,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如2011年,国家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大投入,进行一系列的支持,到2012年国家将引领和扶持45万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5]。二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投融资体系。政府划拨专门的财政经费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定基金申请办法,如大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研成果(专利、获奖项目)等申请创业基金,政府对项目可以进行专家评估、经费考核资助、中期评审、成功奖励等一系列积极的鼓励政策。政府应该发动社会力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在融资体系上,政府可以制定专门政策,要求银行放宽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贷款门槛,逐步建立一套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估指标和信用评级系统,对信用等级高的、实施阶段顺利的予以更为优惠、大额的贷款力度。三是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在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教园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创业培训、洽谈对接等一系列支持。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权益保障。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就业没有后顾之忧,有单位为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而要让创业者也能像就业者一样坦然,必要的权益保障不可少,要将大学生创业群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者的户籍、档案、失败后再就业的援助保障等。
创业要实施,教育须先行。创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基础,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与指导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应在大学生创业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把创业教育列入学生必修课程体系,将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四年一贯制的全程式创业教育,着重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引导、创业技能的传授和创业人格的的培育。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要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未来企业家协会,开展诸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论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与创业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创业师资队伍。采取培养和引进双途径,校内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等专职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专业培训、考察学习、企业挂职、考证等途径,整体提升创业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引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中高层人才、成功的创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教学授课、讲座、报告会、项目导师等形式,参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再次,要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服务。随着创业群体的日益扩大,需要专门的日常管理机构来负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信息的发布、教育的开展、项目的对接以及与政府、企业等社会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成了必然。学校还应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如大学生创业可算学分、创业项目启动金申请办法、创业项目孵化政策、学生创业纳入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考核指标。最后,要建立虚实结合的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学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模拟创业实践基地,可仿真模拟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申请、公司创办手续申请、公司融资、公司运营实战等一系列的实践内容。在校外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在场地、资金、技术、人员上给予支持或指导,打造全方位的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尽管关心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念逐渐得到社会认同,政府出台政策推进、高校开展教育培训、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上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开展。
1.企业主动参与支持大学生创业。很多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经历了一个创业的艰难前行过程,作为已经拥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主体,有着资金、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上可以做得更多。(1)提供实践平台、给予实践机会、参与指导培训、进行项目扶持、开展风险投资以及参与技术合作或分享等。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企业在场地提供、人员配备、技术支持、经费支持等方面实现常态化、长期化和战略化。如浦发银行2009年向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用于浙江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建设和运作“浦发银行大学生创业实验园”。创业实验园除了给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场地及硬件支持外,还配备了创业指导教师并开展相应的创业培训和辅导,让大学生在接受创业基础教育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模拟创业的平台与环境,在模拟创业中积累经验、提升素质。(2)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投资基金,主动走进校园,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对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有市场生存价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团队,不妨以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入股等方式,直接纳入企业运营系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创业模式。如杭州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阿里巴巴等公司前来进行风险投资和项目指导。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信息平台和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大学生创业要从学校走向社会,需要有正式的创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来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公司注册并产生效益来牵线搭桥。(1)建设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网络时代是信息互动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谁就能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当前,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已成当务之急。平台可以发挥两大主要功能,一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大量关于创业定位、创业能力、创业项目、创业技术、创业投融资渠道、创业风险与价值评估等相关信息,帮助和指导其充分了解创业信息;二是借鉴阿里巴巴淘宝网模式,在推进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上,构建“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和“C2C”(个人对个人)的模式,让平台成为企业间交流、企业与客户互动的载体,这也将成为大学生创业“第一桶金”的来源。(2)完善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和水平。参考出国留学中介“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和体系,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包含创业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对接、人才团队组建与市场推广服务等四大体系,具体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文案指导、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推介、创业资金启动、协助办理创业贷款、提供创业担保、公司注册手续办理等相关业务,快速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走上轨道。
3.营造社会创业文化氛围。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上,媒体有责任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倡导创业理念,广泛宣传创业相关政策和信息,深入挖掘典型,树立一大批创业明星,以典型榜样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正面引导。破除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的障碍,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创新、诚信守法、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6]。
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朋友、同事(同学)、老师等社会关系网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更直接、更可靠。
一是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个人创业在美国是极为普遍且引以为荣的事。据一项调查显示,有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重的工作”[7]。作为大学生创业者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人,需要转变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创业是一种更积极的就业,创业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年轻人需要有理想,一旦决定创业,家庭、朋友等应该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坚强后盾,及时给予资金、信心等的关怀和遇到挫折时的鼓励会增强创业者的信息,“创业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大群人在支持帮助着他”。二是丰富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的支持内容。“人脉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资源,促进事业的成功。除了精神支持外,大学生创业者可以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的范围,以获取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经验等方面的多种支持。三是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两种因素决定,而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创业想要成功,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己。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大学生要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一旦选择了创业,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克服困难、挑战失败的心理准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创业能力,积极利用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长伟.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中的价值揭示[J].中州学刊,2005,(3):138-140.
[2] 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3] 张英杰,薛炜华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01-103.
[4]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4-37.
[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
[6] 陈希.携手奋进共襄盛举把大学生创业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4-6.
[7] 张男星,卢彩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J].大学(学术版),201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