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怎么了

2012-06-03 07:21胡立彪
大众标准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酒造假者假酒

□ 胡立彪

茅台怎么了

□ 胡立彪

春节假期同学聚会,有人带来两瓶茅台,本想显摆,却被大家很不赏脸。有说假酒的,有说腐败赃物的,有说挨了茅台酒厂宰的,各种起哄调侃,搞得这位同学仿佛做错了什么事,脸红脸绿,臊眉臊眼。不过,调侃归调侃,起哄归起哄,酒该怎么喝还怎么喝,谁也没少一口——毕竟,如某同学所说,“一口下去,一只鸡呢!”

按目前的市价,两瓶茅台差不多4 000元,能折合100多只鸡,这样算来我们这次聚会就是一个百鸡宴了。可是,要换另一种算法,即说“挨了茅台酒厂宰的”那位同学的算法,这些鸡就该变鸡毛了——据他说,节前多家媒体爆料,有网友根据上市公司2011年上半年年报分析,茅台营业收入为84.879亿元,营业成本为5.528亿元,毛利高达93.49%,而按53度飞天茅台出厂价619元计算,其成本仅为40元多一点。

事实上,这事并非“据说”,而茅台当下也正处于“成本门”漩涡之中。尽管有“业内人士”马上出面为茅台“正名”,说白酒成本不能这么简单地算,还要加上其他投入,更重要的是,茅台作为知名“国酒”,其不断攀升的市场价格是由“品牌溢价”支撑的,但这仍无法平抑民间各种愤怒、质疑及上当受骗的情绪。而随着成本分析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报道,细数茅台近几年的种种不是,比如喝茅台能护肝的伪科学宣传,自我奢侈品化,疯狂涨价,假茅台泛滥,以及茅台与腐败形影不离等。

说到假茅台泛滥,茅台可能要喊冤了:这干我鸟事?我还是受害者呢!其实,仔细分析,白酒造假还真与茅台有关,它也应为此负一些责任。我们知道,造假者之所以造假,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可图之“利”相当可观。不久前北京警方查获了一起专门制造假冒茅台的白酒造假案,警方调查发现,造假人员作案手法非常隐蔽,基本都是实行“订单作业”,平时不开工,接到订单后,很快就能按照客户要求,做出客户需求的假冒白酒。为了让假酒逼真,造假人员煞费苦心,首先要买来能以假乱真的外包装和酒瓶,然后选择与仿冒对象香味和口感相似的原料酒进行勾兑,这样让购买者即使当场品尝,也分辨不出真伪来。但是他们这样造假,成本就提上去了,一瓶高仿假茅台的成本甚至达到100元。想想看,一瓶真茅台成本才40元,而造假者造一瓶假茅台却需花费百元,这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意味啊!这时再听什么“品牌溢价”的说教,就觉得茅台之骗,远胜于造假的骗子。

多年从事高端酒批发的一位经销商透露,目前一瓶白酒进入最终零售渠道,至少要经过4级代理,而每一级代理都会至少抽取白酒价格的15%作为利润,而像茅台这种高端酒,代理层次还要多,抽成也多,再加上普遍存在于高端白酒经销渠道中的“保证金制度”,层层抽利之后,茅台酒价格不涨不高才怪。有意思的是,假酒进入市场也照搬真酒的路子,一级跟一级,级级加利,到最后卖价跟真酒差不多了。大家说说看,茅台该不该为有样学样、以之为师的假酒负责?

有人将2011年称为白酒“炒年”,茅台曾经的“限价”规定也在随炒而起的价格飞涨中成为了笑柄,而现在“成本门”横空出世,更将茅台逼至尴尬境地。茅台一直自称“国酒”,却在市场逐利过程中逐渐远离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甚至连一个企业的基本操守都难以坚持,怎当一个“国”字?若再不警醒,进行深入反思而悔过自新,那么茅台很可能成为白酒史上的最大笑柄。

猜你喜欢
国酒造假者假酒
“国酒茅台”改名了
“国酒茅台”改名了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假酒中毒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
恶搞新闻:普契尼为但丁笔下的“造假者”正名
安徽霍邱破获销售假酒案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