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祥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
公路路线纵断面为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后的展开线,在纵断面的纵坡变更处,采用竖曲线进行缓和,其计算形式有二次抛物线和圆曲线两种。JTJ 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旧规范》)中规定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或圆曲线[1];而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中规定宜采用圆曲线。但在《新规范》的条文说明中明确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可根据计算的方便,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2]。
一般认为两者的差别很小,但在前后坡差较大的情况下,如低等级公路中,两者的差距亦应引起实际设计者的注意。
如图1所示,建立xoy坐标系。i1,i2分别为相邻两纵坡坡度,规定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其代数差值i2-i1用ω表示。当ω>0时为凹型竖曲线,当ω<0时为凸型竖曲线。
可以求得二次抛物线式的竖曲线一般方程:
从而,抛物线上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
由式(3)可知,抛物线上任意一点曲率半径均是变化的,但对于抛物线顶点i=0,则:
其中,R即竖曲线的半径,将式(4)代入式(1)得:
式(5)即实际工程设计中二次抛物线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其有以下特性:
1)切线长T1=T2=L/2;
2)曲率逐渐缓和变化,行车较为舒适。
如图2所示,建立xoy坐标系。图中各参数含义与抛物线中对应参数的含义相同。
由图2可得:
设圆曲线的圆心为o'(图中未示),则有:
可以求得圆曲线式竖曲线的一般方程:
由式(9)可得:
将式(7)和式(8)代入式(10):
式(7)~式(11)中,对于i1,i2的正、负关系进行相应组合的时候,相关参数的正、负号亦不相同,本文不做深入探讨。
图2 圆曲线式竖曲线计算示意图
式(11)即实际工程设计中圆曲线式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其有以下特性:
1)一般情况下切线长T1≠T2;
2)曲率一致,施工方便。
表1 各级公路选取设计速度及对应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
《新规范》中规定,各级公路对应不同的设计速度、不同的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而最小半径对应的条文说明中指出,为了行车安全和舒适,竖曲线半径应采用表1中所列“一般值”的1.5倍~2.0倍或更大值[2]。本文将选取各等级公路取有代表性的设计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竖曲线半径R除选择设计速度对应的一般值 RN和极限值 RL外,增加选择1.5RN,2RN和3RN;竖曲线长度L则选择设计速度对应的一般值LN和极限值LL,详见表 1。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建立xoy坐标系,其中x代表里程,y代表高程。建立如图3,图4所示路线纵断面模型。
图3 凹型竖曲线计算示意图
图4 凸型竖曲线计算示意图
实际设计工作中一般为已知路线起点BP、路线变坡点B和路线终点C的坐标以及竖曲线半径R等参数,相当于已知i1,i2,R和B点坐标,即可确定竖曲线的位置。
图3,图4纵断面模型均为竖曲线的一般形式,需要首先反算出竖曲线起点A的x坐标。
对于二次抛物线:
对于圆曲线:
由式(12),式(13)和已知的 i1,yB,从而求出 yA。
经计算可知,当i1,i2,R和B点坐标已知的时候,竖曲线长度L抛>L圆,即当L圆满足最小竖曲线长度时,L抛必满足,取L=L圆。根据圆曲线相关关系,有:
对比表1,式(14),式(15)中除了表1中已知的R及L外,仍有两个未知数 α1,α2为不定方程。注意到 i1,i2和 α1,α2的对应关系,本文将给定i1,联立式(14),式(15)解得i2。
根据式(5),式(11),式(12)和式(13),解得变坡点处路线D点设计高程,进而确定圆曲线式竖曲线和抛物线式竖由线的高程差。
设计参数取值:BP点里程K0+000,高程100 m;B点里程K1+000,纵坡i1=1%。
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i1>0的凹型竖曲线计算结果对比表
凸型竖曲线建立如图4所示路线纵断面模型。设计参数如下:BP点里程K0+000,高程100 m;B点里程K1+000,纵坡i1=-1%。
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i1<0的凸型竖曲线计算结果对比表
对于如图5所示i1<0的凹型竖曲线与i1>0的凸型竖曲线,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本文不再赘述。
图5 纵坡其他组合方式计算示意图
对于两种形式的竖曲线,分析计算过程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竖曲线越短,计算高程越接近。但竖曲线过短,会给人突变的感觉,考虑到行车的舒适性和连续性,竖曲长度不宜过短,除非在极限性情况下,尽量避免采用竖曲线长度极限值。
2)竖曲线半径越大,计算高程越接近。对于高等级公路,两种形式竖曲线高程差已经很小;但对于低等级公路,考虑到纵坡可能的实际取值,舍去最大差值0.5563 m,最大差值已经达到0.0571 m,《新规范》中虽然规定竖曲线采用圆曲线,但部分路线计算软件并没有进行更新(如较为常用的纬地软件),实际设计工作中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若半径采用《新规范》规定的半径一般值的1.5倍以上,两者差值较小,最大值0.0161 m。若非极限情况,两者差别还是较为微小的。
3)前后纵坡差在17%以内,计算高程差值最大值不到0.0110 m,两者计算结果是较为接近的。
4)考虑到二次抛物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对于行车来说,抛物线式竖曲线要比圆曲线式竖曲线更为平顺。
5)对比两者基本方程,二次抛物线式竖曲线计算公式更为简单,且T1=T2,概念较为清晰,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若非极限情况,笔者仍然推荐采用二次抛物线式竖曲线。
[1]JTJ 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2]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3]潘 威.勘测设计阶段公路平纵线形组合的优化设计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6(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