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外科脾切除术具有并发症严重、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的缺点,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已成为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136例该病患者行PSE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36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其中男85例,女5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22a,平均16a。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倦怠、腹胀、消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2例,B级36例,C级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1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合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39例,腹水23例,紫癜21例,鼻出血7例。
术前2h,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输入。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行脾动脉的超选择性插管,避开胰腺供血动脉。行数字减影检查,了解栓塞前脾脏大小与血管分布情况。然后,将明胶海绵剪成边长为1mm的正三角形碎块,加庆大霉素、造影剂,制成悬混状,在透视下经导管注入,观察脾动脉血流情况,当脾动脉血流明显减慢、栓塞面积达50%~70%时,停止注射,再行数字减影检查,直至栓塞面积满意,拔管,加压包扎。术后加强保肝及支持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治疗前后,第1、4、24、48、96周,观察外周血象变化与肝、肾功能变化,第2、4、12、24、48、96周,做腹部彩超检查,观察脾脏大小变化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
表1 PSE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s)
表1 PSE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s)
项目 术前术后P值1~3d 4~7d 7~14d 2周后血小板 ×109/L 58.3±32.6 114.2±73.2 201.4±158.2 242.6±132.8 296.3±192.5 P<0.01白细胞 ×109/L 3.5±1.7 12.2±6.2 11.3±4.6 9.2±3.1 7.3±3.2 P<0.01血红蛋白 g/L 95.4±26.9 101.3±25.2 96.7±23.2 97.5±17.9 99.2±17.6 P>0.05
白细胞计数在PSE后1~3d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7d后降至正常值;血小板在术后14d内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2周后达到正常,并趋于平稳;血红蛋白计数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详情见表1。
PSE后,门脉宽度2~6周一直在缩小,6~12月后,其继续缩小,呈现出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2。
术后1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由于加强了术后保肝及支持治疗,136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肝功能恶化,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周围脓肿、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表2 PSE前后脾与门脉的变化(±s)
表2 PSE前后脾与门脉的变化(±s)
注: aP<0.05vs术前比较;bP<0.01vs术前及术后2~6周比。
项目 术前 术后2~6周 术后6~12月脾最大长径(cm) 15.10±5.92 14.83±7.95 9.21±0.49b脾脏厚度(cm) 5.51±1.42 5.72±2.47 3.38±0.26b门脉(cm) 1.54±0.16 1.23±0.22a 0.96±0.18b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骨髓造血功能增生,多种血细胞减少,白细胞降低,患者易合并感染血小板降低,易诱发出血[2]。
近年来,采用部分脾栓塞治疗脾亢的方法,不但达到了切脾的目的,而且保留了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3]。栓塞后综合征包括腹痛、发热、呕吐等,是PSE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大多数可以耐受,或通过使用止痛剂、退热剂等缓解症状。
与外科切脾手术相比,采用部分脾栓塞治疗脾亢的方法,不但保留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预防感染,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的优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
[1]张向红,李艳,杨立.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5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8):980-982.
[2]崔俊,韩铭钧.脾部分性栓塞的质量控制及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7):839-840.
[3]张学军,权启镇,张修礼.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5例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2):88-89.
[4]秦建平,蒋明德,汪庆华,等.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7):86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