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隆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面颊、前额、颏部,其次是胸、背部和上臂等脂溢部位。早期皮损为位于毛囊口的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后者局部挤压可见头部呈黑点、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吸收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粉刺在发展过程中可形成丘疹、脓丘疹、结节、囊肿、疤痕等多种损害[1]。大柴胡汤由柴胡、黄答、芍药、大黄、半夏、生姜、积实、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是治疗少阳、阳明同病的方剂,主治“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往来寒热”之证,临床除用于治疗肝胆外感疾病,用于治疗皮肤科的痤疮也有很好的疗效。自2011年1月至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到我科门诊治疗的痤疮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37岁,男32例,女68例;痤疮分度根据轻重采用4级分类法[1],研究对象排除Ⅳ度痤疮患者,100例痤疮患者中Ⅰ度患者25例、Ⅱ度患者52例、Ⅲ度患者23例。将100例患者按门诊号尾数单、双分成单号组(治疗组)50例和双号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痤疮分度方面经计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大柴胡汤为基础,方由柴胡10g、黄芩10g、芍药10g、大黄5g、半夏10g、生姜5g、枳实10g、大枣5g组成;随症加减,肺热型加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毒热型加黄连10g、栀子10g;痰瘀型加薏苡仁、白术、疆蚕各10g;冲任失调型加当归10g、肉丛蓉10g;水煎取200ml,分2次服用,每日1剂。每周复诊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米诺环素胶囊,50mg/次,2次/d,共治疗3个月。
1.3 观察与随访 两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随防6个月,后比较两组复发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2]以皮损改善程度判定疗效:治愈:治疗后皮损减少≥95%以上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皮损消退70%~94%,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消退30%~69%,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30%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
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痤疮是一种无须治疗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痤疮皮疹较少而且炎症较轻的这种状况的确是无须治疗就可自然消退,而一旦出现皮疹多、炎症重,尤其是患有脓疱、结节、脓肿、囊肿性痤疮者,治疗不及时则会遗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皮肤的外观及美观,所以应重视及积极治疗[3]。现代医学认为,寻常座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多数人认为与雄激素、皮脂和毛囊内微生物有关。根据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痤疮则与肺风粉刺相类似,《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是中医学对痤疮病机认识的理论源头[4]。《外科大成》中提到痤疮“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由此可见肺热郁滞为痤疮的主要病机,治疗上除清热外要突出开郁、行郁[5]。梁氏将痤疮分为肺热型、毒热型、痰瘀型、脾胃湿热型及冲任失调型[6]。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大提高,饮食肥甘厚腻,海鲜类食品也增多,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脾胃积湿生热,湿热内蕴,熏蒸颜面等处肌肤,使毛窍壅闭,皮脂排泄不畅,而且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情绪不宁肝气郁结等原因,使得导致皮肤病发病率趋高,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同病而设,柴胡舒肝解郁、郁解而热消。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患者万往往伴有便秘之症状,用泻大肠之法,大肠内毒素得以排泄,邪有出路,面部痤疮则不需外治而消[7]。现代药理研究半夏,大黄有消脂作用,能燥湿,去宿食,大柴胡能疏肝解郁[8],对痤疮此类的皮肤疾病比较切合,临床用之多验。
本文结果证实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痤疮患者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还大大减少了该病的复发,治疗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较(6.0%VS 22.0%,P<0.05),结果证实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痤疮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故我们认为大柴胡汤治疗痤疮能明显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为治疗痤疮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方法,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1]李树君,雒玉辉,贾育蓉,等.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1,24(6):83-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2.
[3]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
[4]袁冰峰,俞珊,何惠珍.果酸配合中药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1004-1005.
[5]王改敏.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1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8):529.
[6]刘春芳.梁贻俊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86-2187.
[7]安贺军.泻下法治疗痤疮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1,29(4):55-56.
[8]童明德.大柴胡汤方剂的药性分析以及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