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对世界经济而言,6月份可以称为“希腊时间”。 6月17日希腊将再次举行大选,6月底将决定希腊是否能获得下一笔国际援助。这两件事情极有可能将决定希腊是否会退出欧元区,这也意味着欧元解体与否将会有个说法。
欧元区相关各方都在力求让希腊继续支撑下去,以便维持欧元区形式上的“大一统”。但从挽救经济和遏制危机的角度而言,希腊尽快确定退出欧元区,更像是让癌症患者切除掉毒瘤,对于制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未必不是好事。
希腊经济之所以陷入今天的政治与经济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该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模式失灵,以及应对政策思路错位所导致。长期以来,以希腊为代表的一些欧洲经济体在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高福利的既有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导致财政状况入不敷出,这正是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这一模式的实质就是,大家都想“只休息,不干活”,但同时又期望政府能够永远为“懒汉”行为花钱买单。很多去欧洲旅游的中国人,都在感慨一些欧洲国家商业服务的状况:商店一到傍晚就打烊休息,双休日很多商店根本就不开门,生意人完全不顾及游客的需求。
按照一般的债务偿还方式,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思路有两种,其一是提振衰退的经济增长,通过提升自我财富创造能力,赚钱去偿还所有债务。其二则是要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通过节衣缩食的方式,减少财政开支,以省钱的方式逐步还债减轻压力,同样可以起到稳定债务压力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思路所对应的政策措施完全不同,前者需要财政和货币扩张,而后者则意味着要财政开支紧缩。
从欧元区整体利益而言,法德等强势国家希望希腊削减开支,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控制债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对于希腊国内而言,特别是对于希腊普通公众而言,这却几乎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方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财政开支被管控,意味着希腊公众已经习惯了的高福利将被大幅度削减,就业困难、工作时间延长,而社会保障减弱。所以,欧洲央行主导的财政开支政策,在希腊国内根本无法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而公众表达权利的最佳方法就是政府选票,在希腊近期的政府选举中,支持底层公众的左翼势力更容易胜出,而他们的政治主张就是拒绝财政紧缩,维持公众的高福利。
但很无奈,这样的思路只是在政治上正确,但是在经济上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在经济学理论中存在所谓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的区别,前者因为自身市场广阔,所以实行扩张政策往往能够成功,而后者则因为经济实力整体偏小,所以很难通过自身扩张政策而取得成功。希腊经济体规模在欧元区内部偏小,经济增长动力创新动力不足,这样的经济体模式,注定了扩张政策不仅无法挽救经济,反而会让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组阁连续失败之后,希腊国内民意也出现明显分化。继续支持严格紧缩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获得外部资金,保证债务偿还,维持国际信誉。不过在实施数轮财政整固后,希腊经济陷入“紧缩-萎缩”的恶性循环,2009年以来经济萎缩15%,今年预计仍将出现5%的负增长,民众消极对抗情绪持续升温。
所以,只要希腊内部无法就应对债务压力形成有效共识,该国退出欧元经济区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当下欧元区的分裂尴尬,与其说是此时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当年经济一体化、货币统一模式盲目冒进的恶果。但与此同时,经历过震荡之后的欧洲经济体,就会开始体现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让那些更加适合货币一体化的经济体、比如法德核心经济体实现强强联合,而不再因为盲目的“大一统”而妨碍了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效率。一个在货币上分裂的欧洲,远远好于互相掣肘、受制于木桶原理的大一统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