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 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 也是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静安区67街坊,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稍显破败,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大的宣传横幅告诉我这里即将动迁。
走进里弄,发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在弄堂里摆上桌子吃饭、邻里之间饭后聚在一起聊家常、拎着马桶去公共厕所、头顶上挂着“万国旗”……历时三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居民拉近了距离,听到了很多故事。
一位阿姨35岁的女儿多次求职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消极地在家待业,阿姨为之长吁短叹;一位租住的外来人员对我说,房子每月租金700元,平时在附近做小生意,孩子在成都上小学,今年暑假来沪陪他,他很期待;一位在弄堂里摆了十几年地摊修皮鞋的鞋匠告诉我,他希望这里动迁后有关部门能为他安排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位高高瘦瘦的老人每次遇见我都会主动跟我聊天,而且每次都聊差不多的话题,从他年轻时的经历聊起,每次一开头总要讲某政界名人是他的亲戚。后来他的邻居告诉我,因为他长期单独生活,没人说话,非常孤独,看到任何人,他都会这样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次我在拍照,三位坐在弄堂里聊天的阿姨把我叫去为她们拍一张合影,这时另一位阿姨拎着刚买的菜走了过来,三位阿姨对她说:“大家几十年的邻居,就一起拍一张吧。”她摇摇手回答说:“这个拍照的从来没见过,我不给不认识的人拍照的。”说完就走了。第二天我把照片冲印出来送给三位阿姨,昨天的这位阿姨恰巧又路过,她看到我的照片就问:这照片是送的吗?要钱吗?听到不要钱,这位阿姨开心地对我说:“真的不要钱啊,不要钱的话我也拍一张。”说着就把我拉到她家。事后想想,这位阿姨的心态真是太有意思了。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拍摄经历,弄堂的感性和性感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背景色。弄堂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将长留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