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圳市外来人口巨大,如何保障数百万外来人员文化权益,是深圳文化服务工作的难题。加强文化馆文化进企业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建立企业内部文化队伍,是提升外来人口文化服务覆盖的三个关键措施,是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外来人员
深圳建立特区三十多年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功不可没,时至今日,他们仍是深圳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军。推进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外来人员的文化权益,使他们切实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是深圳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深圳”的重要课题。
针对外来人员的文化服务有诸多难点:
其一,外来人口数量巨大。据统计,2017年外来人口超过1000万人,占总人口70%。深圳的公共文化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面对千万级的外来人员文化需求,仍然是“僧多粥少”。不仅深圳,全国每个大城市都存在数量巨大的“外来工”,如何满足数以亿计的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不能不说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大难题。
其二,外来人员流动性高。因为外来人员户籍不在所在城市,他们流动性极高,尤其是基建工人。因为流动性高,他们容易被差别对待,因社会地位边缘化而被轻视忽略。“外来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是由农民转化为城市工人的一种特殊主体,他们既是经济、政治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这一文化主体地位,是必须牢牢确立的,是不得丝毫小视与缺失的。那种看不起外来工,把外来工排斥于文化服务工作之外,使其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的偏颇,是必须立即纠正的。”
其三,外来人员工作忙、业余时间少。外来人员是工作最忙的群体,他们工作之余除了最便捷的读书看报、看电影之外,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公共文化场所享受更丰富的文化服务。
事实证明,只有把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外来流动人员身上,才能使他们有真正的归属感,城乡二元化格局才会真正打破,全社会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要把外来人员视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努力做好外来人员文化服务工作。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规划大面积建设用地,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制订出台《关于开展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文件,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对基层民众和外来人员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文化馆在下基层工作中,应侧重文化进企业进工业园,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广大外来人员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不断推进实现服务均等化。
一、加强文化进企业工作,建立一批常规性的活动示范点,深入服务广大外来人员。
满足数百万外来人员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质量,对于深圳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力的文化馆,必须从加强文化下基层工作入手,加强交流与合作,直接与外来人员群体接触,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大工厂大企业,为广大外来人员送去丰富的文化享受。为了把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带给广大外来人员,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必须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外来人员文化需求调查,建立一批常规性的大工业区、大企业活动示范点,合理安排业务人员周期性地下基层进行文化辅导,有针对性地在各示范点举行流动系列活动(流动演出、流动展览、流动讲座和流动电影等)。例如在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晚会时,同一台晚会可以在多个工业区进行巡演,为尽可能多的外来人员带去文艺享受。
深圳市的文化活动整体上非常丰富、活跃,公共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16年,深圳精心组织新春艺术关爱系列活动42项,全年举办周末剧场、戏聚星期六、剧汇星期天、粤剧在周末、美丽星期天等周末系列活动和公益文化进社区活动470余场。这些贴近基层社区、贴近企业厂区的活动,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由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深圳市文化馆)总承办,联盟各成员单位共同承办“深圳市第十三届外来青工文体节”,是服务外来青工的品牌项目,活动历时3个月,共设全市性重要活动共26项,吸引了近万青工参与,为全市外来青工参与文化生活、创作文艺作品、展示自我风采搭建了高品质的平台。
二、加强和鼓励企业内部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气氛浓厚的文化家园
深圳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光靠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在全社会范围构建外来人员的文化服务平台。工厂企业是外来人员之家,他们日常除了每天规定的工作时间外,业余和周末节日大部分时间的文化生活与企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引和辅导,为外来人员营造良好的文化家园,对改善外来人员文化生活、对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很多大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的图书馆室、球类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逢重大节庆也常常举办文艺晚会、播放电影等活动来丰富员工生活。对此,图书馆、文化馆在下基层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企业文化活动的辅导、组织和策划,并在设备资源和专业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支援。但不少中小型企业很少建有文化娱乐设施,有的基本没有,这就很难满足员工的文化生活需求。这些企业员工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加班,没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文化生活空间相对较小,所以他们更多只能依赖企业内部的文化娱乐设施――即使附近有公共文化设施,他们也很少时间和机会能利用。政府应该鼓励、引导和支援这类企业加强内部文化设备建设,并从政策法规上加强规范和管理。例如,可以考虑对建立图书馆的企业给予一定经费支援、赠送图书和报刊等,对企业员工成立的文艺社团、協会等要给予扶持和指导。
为了鼓励企业为员工创办更好的文化娱乐条件,政府可以牵头举办“文化建设优秀企业”等评选活动,或者在优秀企业、百强企业等评选中把企业内部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标准,这样必能有效促进企业积极建设员工文化娱乐设施。
此外,政府对企业文化设施建设要逐渐实现规范化管理。我们知道,当前环保法律推行“三同时”制度,规定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企业文化建设也应仿效“三同时”制度 ,规定企业建设项目中文化设施同步到位,以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
三、支持企业内部文化队伍建设,实现企业员工文化自给自足
在企业内部员工当中,有许多文艺爱好者,他们往往也身怀绝技,满腹才华。他们不仅是企业的生产者,也是文化创造者。例如打工文学、大家乐广场、“外来工文化节”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创造的文化品牌,其中“打工文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诗人,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市、区文化馆在挂点辅导工作中,应该特别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挖掘企业中这些文艺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在企业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
(一)企业应设立专职负责文化建设的岗位。该岗位人员除了负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形象推广等系统工作外,重点业务应落实在文化活动组织、宣传栏看板、内部刊物编辑出版方面。企业在工作安排上应给予一定照顾,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经费从事活动。
(二)辅导企业建立一支文艺队伍。除了文艺专干,企业应汇集一群有文艺专长的员工组成队伍,定期培训,开展活动,服务企业员工文化生活。企业在工作安排上应给予一定照顾,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经费从事开展活动。文化馆在公益培训中,应该开设专门为企业文化专干服务的课程,组织这些文艺爱好者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文艺水平和素养。
(三)配合和支持企业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结合春节、中秋、國庆等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系列活动;开展周末文化沙龙、音乐会活动、琴棋书画比赛交流及读书月等活动,丰富内部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文化馆站不仅要大力开展“送文化进企业”,还应该对企业自己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给予支持,尤其在艺术创作的舞美、灯光音响等给予指导。
结语
显然,深圳文化建设还需加大投入,文化设施网络仍需完善健全,尤其是服务广大外来人员的文化资源和力量还需加强。原特区外是外来人员重要居住区域,文化发展相对不均衡,要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和外来人员的文化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切实把深圳建设最受外来人员欢迎的文化之城、和谐之城,不愧于“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响亮的口号。
参考文献:
[1]符史安.如何做好外来工的文化服务[J]. 戏剧之家,2012(11):P91-93;
[2]刘林杰,温秋圆,舒阳.深圳:外来工找到“文化归属感” [N]. 中国文化报,2017-07-10(008)。
作者简介:吴永强(1976--),男,硕士,副研究馆员,现任职深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