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论中国

2012-05-30 05:29明凤英
新民周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策略性基辛格世界观

明凤英

这是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2011年的著作。作者以一生外交经历,与中国四代领导(毛邓江胡)接触的观察所得,解析中国政治家的传统思维,追述自60年代尼克松时代以来,中美上层政治领导之间,不同阶段的冲击、震荡和因应之道。

2012年启开新页,岁末年初,世界政治经济又有新的格局。美国在财经压力之下,宣布更新军事部署,加强亚太地区策略。在这样的时刻,基辛格的《中國论》(On China),对美国读者来说,或许是一本中美外交60年来的回顾和整理;对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是一面镜子,从他人的镜子里,看看自己。

基辛格在长达530页(另加附注和索引50页)的书里,追述半个世纪中,目睹观察的中美互动。在历史上,中国人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他们的外交理念,策略心理,对21世纪世界有何影响?

基辛格相信:中国人的言行理念和长远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想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他们悠长的历史。20世纪以前,中国很少遇见比他们老大的文明,因此惯以边陲邻近的民族和部落为“藩属”,长久以来安于“中土”的世界观。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们逐渐发展出一种策略性的思维典范,他们偏好迂回、含蓄、持久的外交,而避免直接冲突和武力对抗。书中大量引用书信和文字,幽默又详实地铺陈出中西双方领导人的独特性情与行事风格。

基辛格剖析中国外交政策,序言即以中国和印度的边界敏感问题为始,点出毛泽东的政治历史思维。其后全书以一连串的中国外交事件阐释中国与西方势力交锋:中苏关系的崩解,毛泽东不断革命观,韩战和三角外交,中美苏三大势力,60年代的层层危机,毛泽东和尼克松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湾海峡三度危机,邓小平时代的另一种妥协……以他长达40年,与四代中国领导人接触的经验,道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家各自独特的眼光、个性和政治哲学。其中佐以高层外交秘辛点滴。比如他在1971年10月秘密造访中国,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打乒乓球等等细节。

基辛格行文,不乏幽默感。他称毛泽东为“矛盾性专家“ (the specialist in contradictions)。他称邓小平“无法攻克”(undestructible)。他称美国华盛顿当局在与中国的外交策略上,“毫无想象力”。称中国政策也曾使美国“望尘却步”(not helpful)。

他强调政治、外交与文化、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比方说,中国人有其独特的世界观。以“天下大势”的“势”来说,“局势”的“势”字,暗含潜藏的可能性,可被策略性运作、引导、发展,但在相当程度上,它可被观察、可被了解,却不能被完全掌控,人类必须认识到顺应的必需性。与西方的“一战决胜负”概念不同。基辛格相信:中国最强大的防御资产,说穿了,还是中国人民。因为无论政治起伏动荡,中国人无尽的忍耐和包容力都会战胜时间,抚平一切。

基辛格以他20世纪世界政坛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看21世纪中美外交事务。从60年代的政治歧异,到70年代策略性伙伴,到目前经济互利,延伸到各种未来持续性的不确定。本书对于对中国政治和民情一直还在“雾里看花”、不得其门而入的美国读者来说,会不会是“开门砖”,引出一把金玉之锁来? 对中国读者来说,会是一面“镜子”吗?

基辛格寄望美国和中国双方都整合内部的暧昧,尊重对方的核心价值,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美国世界观的特殊性是传教式的,认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各个不同地域和角落,宣扬它的价值标准的使命。中国世界观的特殊性是文化上的,它不求其他国家与之同化,也不在制度规章上干扰他国。但其传统上自许为“中土”的视野,仍使中国长久以来,以“藩属”的模式丈量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政治。

书末,基辛格引用康德“永恒的和平”的理论,说“永恒的和平”最终会以两种方式到来:一是经由人类的睿智和眼光;另一是无以计数的冲突和灾难,以至最终除了和平,人类别无选择。基辛格也引用70年代周恩来与他密会、达成共识之后握手时的话:“这将撼动世界”(This will shake the world)。基辛格则寄望21世纪,中美协力,“成就世界”(not to shake the world, but to build it.) 。

猜你喜欢
策略性基辛格世界观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初中语文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分析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国有企业并购策略性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