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进
推迟退休年龄是个老话题,每次提出都遭遇众多反对,官方之前都会以“不会推迟”回应。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支持的理由很简单。人们通常只注意养老金制度带来保障的一面,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它带来的负担也是沉重的。美国的社会保障税从开始的2%,逐步提高到12.4%,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了67岁。在欧洲国家,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延长到67岁已经是普遍的做法。中国的缴费率更是高到不能再高的地步,雇主缴20%-22%,雇员缴8%,而退休年龄比很多国家早,男性早5岁左右,女性早10-15岁。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2015年占总人口的15%,2030年占25%。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鼓励其中的一部分人继续工作,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延长退休年龄是迟早的事。
不可否认,延长退休年龄的主要动机是弥补养老基金亏空。中国大约有1.9亿职工参加了城镇养老保险,最近5年内每年大约500万人退休,如果将这部分人的退休年龄延长半岁,按社会平均工资和平均养老金支出计算,每年增加的缴费大约有250亿,减少的养老金支出约为600亿,对养老基金的净贡献达850亿,差不多是2010年財政补贴部分(1965亿元)的一半。延長退休年龄,对减轻財政压力的作用也将十分明显。
但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反对推迟退休。对一部分群体而言,工资低,就业不稳定,本来指望50岁就能拿到的养老金,还要再推迟几年,生活压力更大了。年轻人很有意见,老人迟迟不退,就业更难了。还有更多的人怀疑自己的养老金就此减少了。因此,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出台相关政策,也都慎之又慎。美国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到67岁,是按依次推迟2个月的速度逐步进行的:从1937年出生的人开始,到1960年出生的人完成,196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才按照67岁的年龄领取养老金。
推迟退休年龄往往与提高养老待遇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如何提高待遇,是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提高待遇和减轻財政负担之间的矛盾,主要还在于提高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收益率应该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当,才可能在你退休的时候,收入与在职时工资相比不至于大幅下降。
假设你的工资为社会平均工资,缴费30年,如果个人账户回报率与工资增长率相等,可以拿到相当于在职工资一半的养老金,若个人账户回报率小于工资增长率4个百分点,就只能拿到在职工资的40%左右。中国当前养老金收益率在2%左右,低得可怜。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提高个人账户投资收益是可能的。只是当前我国的个人账户空账约有1.7万亿,很多省份寅吃卯粮,个人账户的钱都拿来填补现在的养老金缺口了,也就谈不上任何运作。个人账户有结余的省份,如何运作,在政策上也未有明确规定。个人账户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养老保险体系的一大隐患,这一问题拖下去,恐怕不是推迟退休年龄能够应对的。
另外,养老金改革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人们选择的权利。在退休年龄方面,收入较低的人,希望早点领取养老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晚,希望能够工作得更长。因而,需要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和退休年龄这两个概念区分开,可以规定一个最低的领取养老金年龄,比如以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为基础,缓慢延长,以保障希望按现行退休年龄退休的劳动者的利益不受损。但政策并不限制人们工作的权利,退休年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实际退休年龄因人而异,体现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这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