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官多兵少”现象调查

2012-05-30 10:01石破
南风窗 2012年24期
关键词:公务员队伍领导

石破

2012年夏天,河南省公务员局抽调人员,分赴全省多个市、县、乡镇,就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公务员年龄结构有老化趋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存在“庸、懒、散”,以及缺编、超编与混岗并存等现象。

公务员的缺编与超编

1993年以来,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中国的干部体制和干部队伍逐步进入“公务员时代”。公务员考录的根本在于把好了党政机构进入的“关口”,但也引发了不少新问题。由于公务员权力过于集中,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考公务员成了热门。

河南省的公务员招录起初在省市兩级进行,2005年后扩到县级。这一年,河南省对县乡两级党政机构进行改革,把乡镇编制和进人权上收到省一级,几年内对乡镇只减不增,做了一次对党政机构消肿的大手术,但也造成乡镇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同时,全省统一招录、分配的公务员,不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却增加了县级财政负担,也招致了一些县区的党政机构软性抵抗,即便缺编也不愿进人。但因为事业单位进人权依然在县里,这些单位进入门槛低,各种人员汹涌而入,事业单位空前膨胀。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河南县以下机关共有行政编制184736个,实有公务员96056人。县区机关行政编制普遍较少,每个单位基本上只有6~7个编制,几乎全部被领导成员或“一刀切”退下来的非领导职务人员占用。由于编制限制,县区很多机关不能招录新人,为了正常开展工作,大量借调使用事业编制人员,造成机关混岗现象普遍。

有人把借调到公务员队伍里的事业编制人员称作“雇佣军”。一些带有服务性质的政府机构如农林、民政、交通管理、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大量招纳“雇佣军”,尤其是各个市、县的开发区管委会,因多是新建政府行政部门,编制限定严格,但又需要大批人来干活,只能大批招录合同制人员。

事业编制人员“转正”到公务员队伍的途径,有很多是不符合法规和程序的,所以他们成为了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的灰色过渡地带。该群体里最需要约束的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从行政法的角度来讲,他们是否算行政主体?其行为是否能代表本行政单位?他们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伤害算不算职务行为?他们收受别人钱物算不算涉嫌犯受贿罪(受贿罪主要是针对公务人员,另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等,都值得关注。

近两年来,个别行政机关欺压良善,为非作歹的行为大量被媒体曝光后,相关单位总会出面辩称“那都是临时工干的”,其实这也不全是谎言。在地方行政机关里,确实有大量的“临时工”。

头重脚轻的职务结构

河南省某厅下属某局,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全省1100个编制,人员很多是领导的关系户。该局在省内大部分地级市设局。去年全省增设了4个局,其中豫北某局编制11个人,除3名领导是搞业务出身,其他均是招的大学毕业生,但其所学专业都与工作不沾边,是内部人的关系户,以及退伍军人等。

由于是财政全供单位,该系统经费有限,各级工作没有考核、奖惩,干好干坏一个样,但各地工资差异较大,如郑州市局办公室一位司机的月薪,要比豫北某市局局长(副县级)还多千把块。

河南三门峡市对台办(正县级单位)正式编制4个,分别是主任、副主任、科长、司机。该市市委、市政府大院是老楼,在某些机关单位,三四名副县级挤一个办公室是普遍现象。来了客人,还得在走廊上说话。

三门峡学者尚柏仁说:“基层公务员的进路和出路,都不太通畅。公务员‘逢进必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是,机关编制里的职位都满着呢,乡镇公务员定编职位20来个,领导干部就占十三四个还不止,进人很不容易。基层干部的出路也不通畅,因为干部能上不能下,你要想离开公务员队伍,一是自然死亡,二是离退休,三是犯重大错误被除名,四是个别人去干大事业了,辞掉公务员职务,这样才能出去。”

11月中旬,《南风窗》记者得到一本豫北某县领导干部的《内部电话号码簿》。该县每个乡镇党委、政府公务员正常编制在20到27人。记者从电话簿上看到,目前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在13~15人,其中有兼职,如副乡长兼任武装部长、纪委书记兼任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兼任人大副主席等。乡镇公务员的组成,由上面下派的多,本乡本土提拔的不多,这一点很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

本刊记者了解到,豫西某市交通局目前正式编制34人,其中副县级以上领导占了13个,剩下的都是科长,具体办事人员皆为从下面二级机构借调。

三门峡一位基层公务员甚至说:“基层公务员想获得提拔,关键还是要遇到好领导:人品好、水平高,不然的话,你不送东西,没人提拔你。”尚柏仁认为,干部不把希望寄托到体制上,而寄托到有个好领导上,说明一是他对体制不满,二是确实没办法。一把手的好恶决定了干部的政治生命。推荐干部是一把手说了算,所有人围着一把手转。为啥有的腐败大案一弄就是一窝?与此也有关。

政策“一刀切”与男女比例失衡

这些年,国内党政机构不断经历“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根子就在于“进口”不严,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机构精简,就容易引发不稳定、上访甚至群体事件。由于干部的仕途已经制度化和例行化,一个干部现在的职位和年龄大致决定了他仕途的发展前景。招录进公务员队伍的新人,一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约8年,副科到正科约3年,正科到副处约7年,副处到正处约7年。

但由于每个单位的领导职数有限,为了解决干部晋升问题,不得不大量配备虚职,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上文提到的豫西某市交通局,近年将一批副局长提为正县级调研员,腾出副局长的位置安排给另外的干部。该局目前共有6名副局长,7名正县级和副县级调研员。调研员的级别提了一级,一个月多拿三四百元,算是对他们让位的“补偿”。但组织上不给其分配具体工作,只让他们协助在职的领导干部工作,使得大批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干部无事可干,他们要么整天发牢骚,要么自己经商,要么利用多年当官的资源给别人打工,而刚升上来的领导干部还得摸爬滚打,重新学习。这样做一是浪费人才,二是对国家没好处。

尚柏仁说:“每次机构改革,不但减不下人,还把以前不合理的东西给合理化了。因为机构改革主要是按领导的想法安排人。领导把一批人提了,让一批人退了,不在编制的给他弄上编制;职务低的给他提高,让他退出一线,腾出位子。五六年后,又进一批人,再‘合理化……机构越改越臃肿。”

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男女干部比例失衡问题始终存在。2006年11月,河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规定:县(市、区)常委、政府领导班子,要至少各配备一名女干部。对没有按要求配备女干部和人事安排方案,上级党委原则上不予审批。在建立地厅级、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时,保证女干部比例分别不少于15%和20%。县人大、政协班子也应按有关要求配备女干部。

基层女干部为什么难以脱颖而出?一是重男轻女思想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还没消除。农民愿意供儿子读书、考大学,但女儿终究要嫁人,不愿出钱让她学太多东西。二是女性家务琐事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这实际上也是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影响。三是目前官场占主流的是男性行为方式,比如交际、喝酒、跑关系等。

豫南某县一位副县长说:“女干部在选拔任用方面,在竞争方面远远不是男同志的对手,比如‘拉票啊,喝酒啊,平时交往啊,这些方面女同志根本不行。”在基层工作的女干部明显具有男性化气质。有些女干部为了获得提拔机会,为搞关系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喝酒。男的为当官要找关系,女的也得找关系,等她提上去了,别人又说她是靠的姿色,流言蜚语令女干部不堪承受。

猜你喜欢
公务员队伍领导
篮球公务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