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蕊
事物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遵循历史的规律发展的,其发展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发展的烙印,职业教育科研发展也不例外。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其兴衰起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休戚相关。顾明远先生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一百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虽然是跌宕起伏的,但总体上还是在曲折中不断探索着向前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深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我国职业教育逐步恢复并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科研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要深入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现状、问题、特点、策略及趋向等,就必须首先对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梳理和反思,探寻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内在规律,使职业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回溯历史,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至今,我国职业教育从逐步恢复到发展成为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科研从渐渐觉醒到方兴未艾,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科研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前人研究的思考,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30多年的岁月更迭间,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历史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揭开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篇章,也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相继出台,职业教育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从“荒漠化”状态开始逐步复苏,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正式独立,职业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开始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进展,职业教育科研发展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经济社会联系得最紧密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在国家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关注。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并为此发出通知,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颁布实施,其第一章“总纲”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发展职业教育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到目前,这部宪法几经修订,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始终没有改变。1983年6月6—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报告》指出:“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多年来发展缓慢,形成中等和高等专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加强和充实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造成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要进一步转变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有计划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5年内使职业高中在校学生数占到整个高中学生总数的40%以上。”1985年5月15—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会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后,于5月2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决定》强调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从上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和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因此,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当时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促进下,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迅速复苏并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6.5%[1],我国中等教育在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但是到了1985年,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已经提高到了35.3%[2],中等教育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职业教育事业的崛起与发展急需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科研的引领。因此,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社会研究、劳动就业研究等方面的一个新领域,日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科研开始逐步恢复发展。
原国家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李蔺田曾说:“1978年以前,全国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和专门队伍……那个时期对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3]可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科研起步之艰。因此,为满足职业教育科研恢复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践层面上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立项、搭建研究平台等,职业教育科研组织初步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也在这一时期走向独立。
1.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开始建立。197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建后,设立了 “教育制度研究室”(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随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批职教研究机构。如,1983年4月15日,吉林职业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成立,这是该校成立的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独立机构。随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批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社会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恢复。1983年5月2—8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召开社员代表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式恢复组织和工作。此外,1984年4月,江汉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6所院校在武汉召开了“全国职业大学第一次校际协作会”,开启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大门。1985年11月,在“全国职业大学第二次校际协作会”上成立的“中国职业大学教育研究会”(1988年更名为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的宣传、组织、指导和纽带功能,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2.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开始复苏并成为独立学科。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列入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正式独立。1984年,经劳动人事部批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建立了职业教育管理专科专业。该专业是以教育学和管理学位基础的交叉学科,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学等核心课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
3.职业教育科研重大项目立项并启动。1979年3月23日至4月13日,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真正把教育科学研究搞上去,教育科研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要解决教育工作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教育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会组织专家小组审议通过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 年),要求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1983年,“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开启了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投入和管理的正规渠道。课题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李蔺田主持,课题组开展技术和职业教育理论及发展简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就业培训等专题研究,并提出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职业学校多方联合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构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5]。
4.职业教育科研平台开始搭建。在这个阶段,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的兴起,一些部委、地方及院校陆续开始创办一批职教刊物,为职业教育科研的交流和发展搭建了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职教期刊如《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职教论坛》在这个时期恢复或创建。1980年2月1日,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办《技工教育》杂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种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教育类专业期刊。(注:《技工教育》初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1984年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随着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的恢复和各项工作的开展,1985年5月10日,我国最早创办的职业教育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在上海复刊。(注:该杂志是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10月在上海创办,并以其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宣传、推行职业教育的阵地。1949年,《教育与职业》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安排停刊。1988年《教育与职业》杂志社迁至北京)。此时期创办的主要职业教育期刊见表1。
表1 1978—1985年创办的我国主要职业教育期刊列表
5.职业教育科研的理论成果集中在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引进和借鉴。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急需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也对职业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此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尚处于刚刚恢复阶段,因此,面对贫瘠得近乎荒芜的职业教育研究现实,引进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科研的先进成果,加强与职业教育强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层和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国际间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科研的发展。如,1980年4月30日至6月4日,我国代表团应邀考察了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回国后向国务院提交了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建议改革我国的中等教育制度和学徒工制度,借鉴联邦德国的经验,进行“双元制”试点。随后,1980年12月,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编撰的 《西德职业教育》由企业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5月9—17日,民主德国职业教育国务处副国务秘书霍斯特·库恩一行4人访华。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和库恩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协议》指出,双方交流意见的重点包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和论文,对国外职业教育经验进行介绍和阐释,比较职业教育成为了该时期研究的重点。同时,代表当代意义的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专著也开始零星出现,如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系统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产生、发展、体制、基本内容等,填补了该学科空白,并带动了本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科研的发展。表2是这一时期出版的职业教育主要著作的相关情况。
随着职业教育相关学术期刊的陆续出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也逐渐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题名检索项进行检索(排除重复项),发现中国知网收录的1979—1985年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89篇,论文数量从1979年的3篇上升到1985年的142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
图1 1979—1985年我国期刊发表的职业教育科研论文数量走势图
从研究内容看,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大部分论文也多是以国外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希望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研究来发展我国本土的职业教育。如1979—1982年被中国知网收录的44篇论文中,有22篇是研究或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比例高达50%。例如,《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1979 年,第 2 期),《东德职业教育概况》(《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当前苏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第1期),《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等文章运用比较研究、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分别对日本、东德、苏联、美国等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翻译、介绍了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尝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为国内职业教育工作者所了解,对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表2 1978—1985年我国出版的主要职业教育著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和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的需求持续增加,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逐步发展,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开始出现,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本土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更为丰硕,职业教育科研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个时期我国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986年7月2—6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劳动人事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七五”期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逐步形成一个既便于进行地方统筹协调,也能调动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学校又有较大自主权限的管理体制。1991年1月18—23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10年来我国职教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并研究、部署了“八五”期间和今后10年的职教工作及任务。同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系列决策进一步政策化。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20世纪末,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并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1994年6月14—17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克服歧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必须明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重申,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70%。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6]。
相关会议及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到1993年我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和招生数与高中阶段在校生、招生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3.71%和57.96%[7],这标志着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1991年开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评估以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并在办学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课题立项数显著增加,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同时,职业教育科研内容也开始从初期以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简史为主转变为着力进行 “本土化”研究。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重构紧密相关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分支等领域的研究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研究逐步增多。
1.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并逐步形成网络。如,1989年1月6日,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江苏省教委委托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成立的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中国援建的3个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项目——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1993年后改由国家教委领导和管理)、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1995年,该研究所并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03年,该研究所并入辽宁教育研究院)分别成立。1991年,湖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福建省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等地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纷纷成立。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11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成立,并在成立时吸收了73个团体会员,以专业委员会的形式将其纳入学会工作体系,从而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职教社团组织网络。199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又分别成立了中专教育专业委员会、职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与交流,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一时期,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力量得到加强。
2.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正式纳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体系。1987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之下,建立了10个学科规划组,作为其中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规划组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家正式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纳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体系,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开始走上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尤其是自“八五”开始,科研规划中专门设立了青年专项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这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七五”(1986—1990 年)、“八五”(1991—1995 年)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立项课题分别为9项、20 项[8],比“六五”(1981—1985 年)期间的 1 项有了大幅提高,课题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由中华职业教育社饶博生主持的“老、少、山、边、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与实验”、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孙震瀚主持的 “200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是“七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类国家级重点课题,由国家职教中心研究所孟广平主持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是“八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类国家级重点课题,课题研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老、少、山、边、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成果《老少山边侨地区农村职教的研究与实验》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之一出版。
3.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1989年天津大学创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199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职业教育管理专科专业基础上,申请成立了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199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1986年9月,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1987年,该硕士点开始招收我国首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发布,其中规定,在教育学一级学科门类中,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构建,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优秀的研究队伍奠定了基础。
4.职业教育科研平台渐趋完善。1993年6月,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创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其后,杂志由双月刊逐渐发展为月刊、半月刊、旬刊;杂志也逐渐改为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4家单位共同主办)。李鹏、孙起孟、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创刊题词,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1987年,《高等职业教育》杂志创刊。1987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等专版。随着职业教育科研平台的构建,职业教育期刊的交流也逐渐展开。1985年、1986年、1987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中专教育编辑座谈会,扩大了职业教育期刊间的合作与交流。199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批准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1992年该委员会正式成立。截止到该委员会成立前,其成员已发展至34家。1993年5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正式被批准成为中国期刊协会团体会员,研究会逐步走向正规化、合法化。199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启动首届职教期刊及优秀编辑评选工作。
5.职业教育科研取得初步进展,本土理论著作增多。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激发了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职业教育科研的热情。在职业教育科研恢复初期,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主要以翻译介绍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为主,出版了一批译介类著作,这些著作为职业教育研究者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为我国本土职业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这个时期,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我国职教研究者也开始着重开展本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表 3)。
在理论建设方面,有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著作相继问世,职业教育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步入理论重构时期。有学者认为,1986年,刘鉴农等主编的我国当代第一本职业技术教育学著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学科“职业”与“技术”的融合和理论的重建[9]。王金波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10]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系统地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具有学科理论意义的论述,对于我国职教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纪芝信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11](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教育学丛书”),包括职业教育基本原理、职业学校的教学、职业教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国外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内容,既有对普通教育学的模仿,又不乏针对职业教育学特殊性的思考,而且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影响较为深远。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因此,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具有实用特征的理论著作。如,刘春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导论》[12]是我国当代意义上第一部个人理论专著。此书着眼点不在于建构职业技术教育学完整的体系,更多地则是与当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相联系,从理论上加以论述并且解决若干重要现实问题,兼顾到宏观性、学术性和实用性,颇有影响。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彭干梓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张福珍、王义智的《应用职业教育学》,孟广平的《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
同时,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对此比较关注。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规划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均有立项,如江汉大学王千弓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市职工高教研究室方遇顺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促进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同时,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等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在这个时期关于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相关文章,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等,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为《职业教育法》的最终制定和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3 1986—1995年我国出版的主要职业教育著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持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飞速发展的步伐逐步放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下岗和失业人数持续上升,就业市场较为低迷;同时,高校扩招又导致“普高热”持续升温,我国自古就长期存在的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重新抬头,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世纪之交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和碰撞,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困境,激发了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新思想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科研在沉淀中积蓄着崛起的力量。
这个阶段,由于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备受重视。1996年1月,国家教委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科研的支持。他指出,现在社会和教育内部对职教的一些认识要通过加强研究来统一。要认真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吸收各国各地区的先进经验,逐步形成我国职教发展模式和教学方法。[13]同时,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予以公布,并宣布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14]。《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标志,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同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贯彻《职业教育法》,研究制定实施《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期,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和培养质量上都出现了滑坡,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强调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发挥好职业教育在社会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正式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强调:“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贯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15]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指出:“职业教育要充分结合职业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创业意识。”199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要下大力气搞好下岗职工培训,重视科技人才,搞好技术人才培训。2000年9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进中央、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领导和各地专家齐聚北京,就我国部分地区因高校扩招引发的“高中热”而导致的中等职业教育滑坡现象,着眼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的研究讨论。
如前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和困境,促进了职业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是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的加速发展期。在此期间,从研究实践看,我国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更加健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课题立项数目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科研平台更为宽广;从研究内容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广为拓展,研究视角更加关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自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加强,成果更为丰硕,也更富有理论价值。
1.职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更为成熟。这一时期,随着职教科研的发展,职教研究机构进一步壮大。从国家级的职教科研机构到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院校职教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科研网络。为了更好地协调指导各地的职教科研工作,1997年8月,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与湖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职教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全国省级职教研究机构协作会”,到2001年已经有20多个省市的职教研究机构参加了省级职教研究机构协作会[16]。协作会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交流和研究协作,促进了全国职业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各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职业教育社会团体组织,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00年1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被正式列入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的21个群众团体行列。
2.职业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2000年5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提出,2000—2005年,平均每年招收约1000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始通过推荐、报名、考试,选拔优秀的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标志着我国开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3.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立项数显著增加。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立项课题达36项。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0项、青年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青年专项课题 6项 、社科一般课题5项、规划课题2项[17]。刘来泉主持的“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问题研究”、蒋作斌主持的 “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是国家级重点课题。从研究内容看,“九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规划项目主要涉及职业教育发展与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问题、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等等。
4.职业教育科研平台更为广阔并向网络平台拓展。职业教育科研平台更为广阔,据统计,此阶段职业教育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期刊已经达到80多家[18]。1998年,《中国职教期刊要览》一书在武汉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刷出版,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期刊的基本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职业教育科研平台向网络扩展。如,1999年12月,由《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吉林职业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主办的职业技术教育网(http://www.cctve.com.cn/)开通,突出对职业教育资讯、研究和服务的功能;2000年4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网站(http://www.zhzjs.org,cn/)开通;2000 年 9 月,江苏职业技术教育网(http://www.jsve.edu.cn/)开通。 职业教育相关网站的开通,不仅成为社会了解职教、支持职教的窗口,也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拓展了职业教育科研平台。
5.职业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价值提高,成果更为丰硕。这一时期是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时期。该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研究著作是由高奇教授担任主编、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原理》[19],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原理性专著。该书共分9章,先后对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分析与专业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体现了著者对于“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在一般原理方面的初步思考,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1999年6月,教育部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确定了200多个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开发课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培养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方案研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4个方面。同年7月,首批118个研究与开发项目公布,在此推动下,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如由辽宁省锦州市教委侯宝国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教科院职教所邢晖主持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开发研究”等课题,通过研究“教学”和“教学方法”这种熟悉度、参与度、实用性较强的题目,总结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并在研究和实验基础上探索了若干理论问题,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薛喜民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与实验”,以上海市1996年启动的“10181”工程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工作为对象,将课题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相结合,提出了“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对指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编写审定及教师培训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
此阶段,我国职教研究者在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时,不仅对课程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而且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出现了一批职业教育原理和课程改革研究方面的著作。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多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适应企业基层工作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改革的实际,在教育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方面不断探索,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如蒋乃平提出的“宽基
础、活模块”的本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模式,结合了国外职业教育多种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的特点,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色。由于此阶段职业教育著作比较多,表4只选取了在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性,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越发受到重视与关注。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还要从质量上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探索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从注重规模发展阶段转入关注质量提高阶段。为满足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在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迈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职业教育遭遇了发展瓶颈,出现了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滑坡,在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何去何从的争论声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迅速做出决策和部署,使职业教育发展重新步入正轨。2002年7月28—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专门部署职教工作的会议,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决定》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2年11月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表4 1996—2001年我国出版的主要职业教育著作
2002年12月2日,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 《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的意见》。《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充分依靠企业、发挥行业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并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决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使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发展开始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科研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伴随,促使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科研也在“量”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质”的突破。2011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在科研实践层面,职业教育科研走向成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科研在实践层面上发展更加成熟。一是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更加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等组成的科研机构网络。2011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正式揭牌,在知名高校设置服务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成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和加强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机制创新。二是职教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专兼职研究人员层次结构更加合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社会团体组织影响力增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社会团体在组织科研立项、评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培养体系走向专门化,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完善了从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学术平台更加坚实和宽广。2002年7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www.cvae.com.cn/)开通,2003年1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动态》创刊,随后几年,新的不同类别的职教类期刊以及网站相继创立,重要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职教研究平台愈加广阔。
“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立项迅速增加,研究层次更加丰富。据统计,“十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课题共156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4项,国家一般课题9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65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0项,教育部规划课题66项(包括国家拨款36项、自筹经费13项、单位资助课题17项)。“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课题(不含教育部规划类课题)共218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5项、国家一般课题25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10项、教育部重点课题57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24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开始合作实施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至2010年,已合作实施了4期,共评审出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97项。、
2.在科研理论层面,职业教育科研迈向深入。总体上讲,这个时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更大进展,职业教育学科理论著作不断涌现。如《职业教育学》[21]、《职业教育导论》[22]、《当代职业教育新论》[23]等著作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概念、研究对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学体系,表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反思20多年来发展的基础上理论研究逐步成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此外,周明星在《职业教育学通论》[24]一书中开始尝试建立职业教育学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科学与基础相交、经验与思辨结合、归纳与演绎并容、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主张,并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职业教育学科不断发展分化出更多的分支学科,涵盖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更广的研究领域。如,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先后有《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本理论)》[25]、《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效益、关联性、公平性和多元取向》[26]等作品出现,是教育经济学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有力补充。原有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学、职业教育教师学和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上,此时期职教科研课题密切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服务 “三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依靠行业企业办学等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着眼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需要,在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集团化办学、区域职业教育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趋于具体、深入、实际,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表5 2002年以来我国出版的主要职业教育著作
注:表5只选取了在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
以史明鉴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认清现实,更真实地触摸未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科研始终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伴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科研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在摸索中前行,从恢复发展阶段到内涵发展阶段,从依附到独立、从模仿到创新,在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梳理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对于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把握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 1949—1990(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本刊特别采访组.道可道——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的话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9(1).
[4]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20010823/207481.shtml.
[5][6]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8—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 (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5,30.
[7]中国教育年鉴(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74.
[8][1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周明星,刘晓.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J].教育与职业,2008(2):5-8.
[10]王金波.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2]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8—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8-79.
[14][15]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8—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9,32.
[16]樊慧英.“九五”职业教育科研的成就与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5-17.
[18]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20010823/207481.shtml.
[19]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0]樊慧英.“九五”职业教育科研的成就与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2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4]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5]牛征.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基本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6]萧今,黎万红.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效益、关联性、公平性和多元取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