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情”

2012-05-25 08:54石正文
卷宗 2012年3期
关键词:采访者钻井队生命力

石正文

摘要:一篇新闻作品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写作者投入了多少真正的情感,要想使新闻作品生命力长久,必须投入理性之情、感动之情、民心民情。

关键词:新闻作品;生命力;情

提到新闻写作,有人可能立刻会想到“假、大、空”几个字,也有人会想到“政治性、思想性”这几个词,更有甚者会想到“枯燥、无聊”,一看新闻便敬而远之。新闻固然要报道各种政治事件,也要报道各类会议,但政治事件和会议也是采访对象,作为采访者,势必要带着或褒或贬的态度去报道,这一褒一贬便是情感,投入了采访者的情感,新闻报道便不会显得空洞无物。倘若采访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是具有典型性的集体的时候,采访者就得投入更多的“情”去关注采访对象,这样,采访者笔下的人物和集体才是活灵活现,有生命力和新闻价值的。

一个记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可读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采访中投入更多的情感。笔者以为,采访中理性不可少,真情更不可少,民情不可少。

作为一名记者,笔者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采访无数次,也被感动过无数次,采访对象的或喜或悲,都会激起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正如中央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栏目所倡导的:“我们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着多少真情。”

写会议消息,用“理性之情”。作为企业报的记者,采访中会碰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写会议新闻是企业报记者的规定动作,既然有一定之规,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难就难在记者是否真正地投入到会议内容中去,是否真正领会了领导讲话的真正内涵。起初,笔者以为,会议消息的格式比较固定,照葫芦画瓢也就写完啦。窃喜中,写完几篇会议消息,才发现用“情”与不“用情”完全是两个结果。一般的会议上有对成绩的总结,有对工作的部署,如何把成绩写得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取决于记者的取舍之功。如果一个记者对所采访的会议没有真正用心去思考,就会落入俗套,材料上的总结照搬完,一篇会议消息也就写完了。久而久之,记者就成了“抄袭”材料的高手,心中自然会缺少报道的真情,读者读起来也就觉得索然无味。

会议消息还会涉及领导的讲话,这在会议消息中占得分量不轻,领导的讲话也不能随便颠覆,如何取舍,成了难中之难。如果这时不真正用心,不理性分析,写出来的消息就成了领导讲话的“复制、粘贴品”。笔者记得有次参加企业的“党群工作例会”,领导在会上讲到要如何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对于那些顽固的老上访户要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当然还提到了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方式。笔者只顾一股脑地记笔记,对于领导的讲话未加取舍,原话照写,心里还得意地以为领导的讲话可是一字不漏地写上了,应该不会有什么差错。结果,险些酿成大错,差点引发一场矛盾。领导对职工关心与否,职工不但从领导日常的关怀中能感受到,从报纸上的领导讲话中也能感受到,所以,记者这一“中间人”一定要理性分析,恰当表达领导的真实意图。

倘若说会议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采访对象,那么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企业员工则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对于这类采访对象,“真情”更少不了。

写人物报道,用“感动之情”。笔者工作的油田最辛苦的莫过于采油工、钻井工、作业工、放线工等等,无论风吹雨打,无论炎夏寒冬,无论双休节假,他们都必须坚守在岗位上。妻儿老小不能顾,家里家外不能顾,他们用真情谱写着油田的奋进之歌。采访他们的时候,如果不投入真情,对他们的辛苦则是一种亵渎。中央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的很多报道,正是因为深入基层,了解到基层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现状,才感染了无数的观众;《人民日报》推出的“走基层”报道也正是因为记者的真情投入才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笔者所在的《河南石油报》去年推出的系列“劳动模范报道”,报道了基层员工无私奉献、激情创新的精神,很多读者从中读出了感动与真情。笔者以为这种真情首先源自采访者采访时的真情与写作时的真情。在油田企业,随处可见感人的事迹,若不投入真情,报道便会流于形式,成了材料的堆砌。

今年除夕,笔者去钻井队采访,深切感受到了钻井工人的辛苦。除夕夜是全家团圆的时候,虽然钻井队也早早挂上了灯笼,贴上了对联,放起了鞭炮。但他们的心却是寂寞的,因为他们身边少了家人的陪伴。那个钻井队队长已经有七八个年头没回家过春节了,他心里的愧疚不知道如何表达。今年春节,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钻井队陪他过年,可是,孩子见他第一句话就是:“爸爸真坏,上班的时间永远都那么长。”队长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但他的眼眶却湿润了。那时,钻井队的工人们个个都很伤感,因为他们有同样的感受。笔者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的感伤也油然而生。我想,这样的艰辛带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敬仰。由于自己首先被感动,所以,写稿子的时候,一挥而就,酣畅淋漓的,很多读者说只有这样的报道才能真正吸引读者去关注企业新闻。

写基层见闻、一线传真,用“民心民情”。有话说得好:“记者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应该是记者的常态。”是的,只有记者常常在路上,才能发现最真实和鲜活的新闻素材。当记者发现真实和鲜活的素材时,必须把“民心民情”渗透进自己的稿件。“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强调的正是用百姓爱听的、爱看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现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些基层员工说:“你们报纸上有些报道太深奥,俺们普通职工看不懂,但那些小通讯、小故事倒挺好看。”笔者所在的报纸推出“记者走一线”栏目以来,受到了广大基层员工的喜爱,当他们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单位的同事事迹的时候,立马传阅开来。他们说之所以喜欢那些报道,就是因为报道了身边人和身边事,看起来亲切。因此,用民心民情写作更能增强新闻稿件的感染力。

总之,作记者的必须有双慧眼、有颗慧心、有份真情,才能创造新闻写作的快感,才能使新闻作品永葆生命力。■

猜你喜欢
采访者钻井队生命力
钻井队成本控制现状及主要途径探析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归侨钻井队一箭三雕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每期一照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敬呈大庆1202英雄钻井队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