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国
摘要:本文从苍南宗祠现状出发,分析宗祠存在的利弊,探究近年来苍南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宗祠改建应根据地方实际差异,区别对待,坚持以科学理念做好宗祠改建工作。
关键词: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思考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和缺失,使得农村文化供给机制与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苍南县利用农村宗祠改建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成为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践。为了深入了解苍南县农村宗祠现象及宗祠改建为文化中心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笔者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飴读者。
一、苍南县宗祠现状
苍南县地处浙南沿海,现辖10个镇,2个乡,776个行政村,98个社区和居民区。属移民大县,全县127.59万人口中有426个姓氏,闽语、瓯语、蛮话、金乡话、畲族语方等五种主流方言,不同文化区域、文化传统互相交融,形成苍南多元、多流的社会文化,宗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全县现有宗祠782所。调查情况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分布广泛,地域性强。从地域上看,基本上每个村都有(除炎亭办事处外),数量最多的一村达6所,并且与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经济发达的乡镇分布较多,如灵溪镇有102所,龙港镇有99所;二是规模较大,功能完善。新建宗祠一般占地3至10亩不等,投入在100万元到500多万元之间,建筑风格鲜明,质量较好,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功能比较齐全,大多有戏台、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三是增长较快,闲置率高。仅2010、2011两年就建成49所,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在大部分的农村宗祠除了每年举办一次戏剧演出或祠堂酒宴,或是自发进行棋牌等活动外,基本处于闭门闲置状态。
农村宗祠作为家族的一种象征,作为祭祀祖先,族内议事的场所,长期以来,在增强了宗族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化解了一些矛盾纠纷,促进了地方一些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村宗祠的泛滥,影响农村的经济建设、民主管理、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存在许多潜在的危害:一是浪费土地资源,影响城镇整体规划。农村宗祠建设的泛滥,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大部分宗祠建在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镇,容易造成大量优质耕地的流失。而且大部分宗祠属于违章建筑,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严格审批,也造成了城镇建设的混乱,影响城镇的整体规划。二是耗费地方财力,增加群众负担,影响农村群众集中资金发展经济。三是助长宗族势力,败坏社会风气。宗祠建设之风盛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本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也增强了农村群众的宗亲观念和宗族意识,助长了原本已经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破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危及农村社会和谐。农村宗祠建设的兴起,也加剧了同一姓氏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破了农村社会秩序的平衡,不利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和谐相处,特别是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给原本比较严重的三宗实力和较为复杂的民意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苍南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更为缺失,许多农村无力专门建造新房子供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据统计,全县776个行政村,100个社区和居委会,仅有233个建有文化活动室,只占总数的26.6%,总建筑面积仅21661平方米,平均到每村居社区不足25平方米;而农村宗祠几乎村村都有,总建筑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文化阵地的缺乏和大量宗祠的闲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针对这一现状,苍南县从实际出发,利用农村宗祠有利的硬件设施,将农村宗祠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用先进文化去渗透人们的思想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文化阵地严重缺乏、群众文化生活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弘扬先进文化与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双赢”的局面。
截至2011年底,苍南县已成功改建农村文化中心58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添置书柜书橱、书桌书椅2320个(套),配备各类书籍18万册,音像制品1230套,电脑206台,宣传栏51个,健身器材532套,各类文体用品2328副。涌现出农民书法家、农民艺术家、农民诗人等各类乡土人才100多名。“宗祠改建文化中心项目” 于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苍南县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做法,打破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传统思维,改变了农村文化阵地管理的单一模式,实现了整治陋习与发展文明的互利共赢,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形成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设文化阵地的新路子。为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积累了新的经验,为促进乡风文明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笔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部分已改建成文化中心的宗祠还存在如下问题:
1、文化设施闲置率高。宗祠的建设,主要基于它自身的特殊功用,考虑风水、朝向及周边环境为多,普遍存在位置较偏,离村民聚居地较远的特点。群众要去宗祠活动不方便,影响了利用率。并且文化活动项目没有结合地方实际,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村的宗祠活动项目雷同,没有很好的发挥地方特长,似有跟风之嫌,没有考虑实际效果。如沿浦下在村文化中心内摆设的图书为高等教育的教材(计算数学),有的为60年代书籍,滥竽充数,缺乏可读性。致使已建立起来的农村宗祠文化设施真正利用率不高,仍处于闲置状态。
2、文化活动排他性强。宗祠是宗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族内拜祖祭祀的地方,它的建设能增加族内凝聚力是无可异议的,但同时也具备了很强的排他性。同一个村居内的异姓人或同姓不同一个宗族的,不要说共同参加一个宗祠内的文化活动,就是进入该宗祠也会显的不自在。而一个宗祠所代表的宗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会散居于各处,有的甚至跨省居住,这在苍南县的南港片尤其明显。高度的排他性,及居住区的相对分散,影响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影响了宗祠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同时也造成族外在同一个居民区的居民文化活动的缺失和产生一定的冷漠感,不利于团结。
3、文化活动开展难。农村中年轻人较多外出,作为参与文化活动生力军的中老年村民,文化趣味大都较难培养;缺乏引导人才,很难形成文化活动团体;要形成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缺乏经费的的支撑点。种种缘由,致使部分已改建宗祠,虽然具备了大戏台、图书馆、阅览室、音乐器械室、棋牌室、电子信息室、健身室、书法培训室、台球场、乒乓球场、室外健身场、篮球场等设施,但真正要开展诸如文体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4、宗祠建设攀比风盛。近年来,违法新建宗祠虽得到有效遏制,但以改建名义,大兴攀比之风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缘由导致:一是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从众心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都具有很强的寻根意识、从众心理,需要从人群中找到依靠,克服个体在社会上势单力薄的孤独感。建宗祠,强宗族,正好迎合了村民们所需要的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二是荣宗耀祖的愿望和自我炫耀的虚荣。部分宗祠建设的积极捐资者和热衷组织者,试图通过宗祠及有关活动达到荣宗耀祖的目的和满足个人财富炫耀的虚荣。三是封建迷信思想作怪。村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得到祖宗庇佑、荫及子孙。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资金不断雄厚,这也为宗祠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对农村宗祠改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宗祠,在苍南具有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现实意义。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已建成的宗祠,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用先进文化渗透人们思想空间,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1、禁止宗祠建设攀比之风。要出台政策遏制新建项目,严格控制修建项目,使宗祠建设符合城镇规划。2011年,苍南县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规划将作重大调整和重新编制。在出台的1+X规划编制中,要充分结合现有的宗祠,合理布置文化活动中心的位置和规模。对于一个村内有数个宗祠的,应建议将几个宗祠集中布置,减少给规划布置带来的影响,没有规划或不符规划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迁建、翻建和扩建;对部分已成危房确需拆建的,原则不得超出原用地规模。为达到控制目的,还可在修建之前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超出规模的,没收保证金的同时,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建议在图纸审定报备时一并落实文化活动中心内容,使其建成后,同时具备文化阵地的功能。
2、区别对待已建宗祠,逐步改造文化活动中心。在政策制定上不能以篇概全,要综合考虑宗祠的大小,宗祠所在的位置,宗族的地域分布,族内的文化层次等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宗祠,如金乡殷氏宗祠、蔡氏宗祠等,可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增加历史文化内涵,供后人参观和瞻仰;对于具备改造条件的其他宗祠,要增设文化设施、完善文化功能、充实文化内涵,使之具备农村文化中心的基本功能;对于位置较偏,规模偏小,不宜改建的宗祠,暂时予以保留宗祠功能,但要注意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迷信消极的一面。
3、完善改建后文化中心的服务供给。农村宗祠改建的村文化中心的服务供给应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要挖掘乡村传统文艺资源,探索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艺形式(如三句半、秧歌舞、地方剧、快板、戏曲等),便于农民把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表扬批评,溶于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中,让农民高高兴兴的接受,同时达到教育、组织的目的;要挖掘宗祠文化内涵,把传统宗祠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变政府“送文化”为群众自发的“种文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真正形成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要挖掘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培育农村文化骨干、文化示范户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各类群众业余文体组织,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构建长效投入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宗祠改建专项经费。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整合社会资源办文化,鼓励民间资本和当地企业支持宗祠改建工作,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文化共建互动”等活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人力、财力、物力,形成联合运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良性发展局面。
总之,农村宗祠改建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既要充分尊重历史传统,正确认识宗祠存在的文化意义,又要坚持以现代文明与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步对闲置的农村宗祠改造文化阵地,真正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让农村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家开,云南省腾冲和顺侨乡宗祠社会功能分析,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11月,第27 卷第6 期
2、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3、黄世福,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学术界,2010年8月
4、李士明,苍南:给宗祠加点文化娱乐,浙江画报,2007年5月
5、《苍南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