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平
《曲折发展的岁月》一书,乃丛进教授的得意之作,是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查阅大量第一手珍贵史料,精心撰写而成。该书披露史实较多,触及实质问题较广,对问题秉笔直叙阐述颇深。
这部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青睐。一些单位还推荐给领导干部阅读。作为本书责编,笔者也遇到提问,阅读此书应注意把握哪些内容?
回答这一问题,笔者可能不及该书作者丛进先生,但还是愿意不揣冒昧,斗胆将所思所想和盘托出,以资释疑解惑。
该书论述的是1956年至1966年共和国十年曲折复杂的发展史。对于这十年的成就和失误,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应当说,此书在反映这段历史进程上,始终贯穿了《决议》的这一思想,以浓墨重彩凸显了那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笔者以为,这是阅读该书应该着重把握的。
该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鉴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书中援引了薄一波同志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并列举了胡绳同志曾经说过的: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书中介绍到,我们党在1956年召开了“八大”,毛泽东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毛泽东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而掀开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八大”提出了许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和路线。而《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统筹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提出,都汇集了当时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气魄。可以说,这十年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思想和理论。
当然,这十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也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少错误的经验教训。那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其生活的时代,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理论构想,可并没有实践过;列宁还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进行实践就过早去世了;斯大林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但在他去世前出现了巨大失误。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摸索着前进。加之,我们党缺乏执政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结果导致不顾国情,贸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招致大的波折。书中没有刻意回避这些,而是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同时,该书揭示了我们党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进行的努力,深刻阐述了党在纠错过程中经历的思想和观点的大碰撞,更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在这十年间带领全国人民掀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化建设高潮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书中指出,原子弹、氢弹、导弹等高端武器和技术,都是在这个时期研制成功的,这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此外,这时期,国家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并进行了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三线建设,这对于中国后来的经济布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如今我们实施的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党和国家还广泛发动民众大修水利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这十年进行的诸多重大建设项目,书中均有重点精彩论述。
这部书还以一定的笔墨,分析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深刻历史背景,通过对“文革”前十年重要史实的深入挖掘和梳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因素等方面,对“文革”所以爆发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且就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可供借鉴的深刻分析。这也是阅读此书应着重把握的一点。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