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汉语词缀问题的研究,语言学界历来是莫衷一是的。因此,本文笔者只能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对于前人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整理,针对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性质特点和判断标准展开阐述,旨在对于词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词缀;研究历程;性质特点;判断标准
现代汉语研究开始,对于其词缀的探索也随之展开。看似简单的词缀往往会让人在其判断标准和性质特点上产生分歧,但汉语的词缀问题又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对整个现代汉语构词、语法的研究都会造成影响。作为初涉现代汉语海洋的我们对于词缀没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仍有必要追本溯源,对于词缀进行分门别类,根据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进程,归纳其性质特点,进一步再提出现代汉语的判断标准,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
汉语词缀的研究脉络总体还是清晰的,大体可以划分为四阶段。
(一)萌芽时期(“五四”前后至建国前后)
此阶段,白话文的兴起让人们意识到汉语词缀的存在,但对其的研究总体上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只是对个别词缀如“儿”、“头”等有较详细的分析。如《国语学草创》(胡以鲁,1913)的“形式部”就有论述“儿”“子”等语素“虽不无意义之可解,然而本义微矣。”胡先生没对这一类语素在名称上进行概括,却指出它们的意义已虚化。之后,《中国言语文字说略》(薛祥绥,1919)中谈到“语根不变,缀以语系,职因语系而明。”“语根”、“语系”与如今的“词根”、“词缀”在意义上几无差异。《黎锦熙的国语讲坛》(黎锦熙,1921)中《词类连书条例》一文,把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分为六类,其中第六类“带语尾的”就是指带后缀的词。再后来《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首次提出“近似词尾”(类词缀)这一术语。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文法》(王力,1945)对“记号”(词缀)正式下了定义:“凡语法成分,附加于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的前面或后面,以表示它们的性质者,叫做记号。”
(二)奠基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这时期,人们对于词缀的性质、特点和词缀的确定问题进行探究。随着外国语言理论(如苏联)的传入、普及,各地语言教材开始涉及此类问题,为下一时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汉语的构词法》(陆志伟,1957)就注意到了轻声在判断汉语后缀的作用,较早提出后缀在语音形式方面有轻声的特点。同年《略论汉语构词法》(张寿康,1957)又提出按意义的虚实给语素进行分类,强调了词缀意义的虚化特点。后来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1979)更是开创性地提出汉语词缀的两个特点:一是汉语中存在类词缀和类后缀;二是汉语词缀所附着的对象不仅可以是词根或词,还可以是短语。
(三)空前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学术研究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于汉语词缀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普通话,方言词缀的研究开始出现。例如《福建永安方言的“仔”尾》(林连通,1983)、《苏州方言里的词缀》(谢自立,1989)、《粤语的常见后缀》(汤志祥,2000)等。“汉语方言词缀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各大方言区,不足的是这些文章对于某一方言词缀进行大量描写,然而却缺少解释和深究。”[1]
(四)继往开来时期(21世纪至今)
21世纪以来,对于词缀的研究更加专业集成化,人们推陈出新,在取得繁荣的同时继往开来。学者们开始借鉴语言学新的理论方法,如认知语言学理论、韵律构词理论、羡余理论、模糊语言学理论等来分析问题,如《认知语法概论》(王寅,2006)、《汉语词缀新论》(韩陈其,2002)。应用研究成绩显著,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派生词的自动划分、分词过程中落单词缀的标注等研究受到重视。主要文章有《带后缀“者”的派生识别》(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2006)、《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吴赣、宋柔、邱超捷,1998)等。
二、现代汉语词缀的主要性质特点
为了更好地划分词缀,我们还要看看词缀的主要性质特点。对于词缀,我们的《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2007)介绍得并不详细,只说“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而“词根是从词根演变而来的,典型的词缀意义已经明显虚化。”[1]这样的描述只能让我们对于词缀有个大致的理解。根据上述前人的一些研究文章,我们可以对该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一)从王力对于“记号”(词缀)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缀具有粘附性、定位性,还可以标识词性。(二)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对于词缀的定义则是:“不单用,但是活动能力强,结合面较宽,有单向性,即只位于别的语素之前,或别的语素之后,或两个语素之间。这是所谓‘前缀、‘后缀、‘中缀,可以总称为词缀或语缀。”(三)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汉语里的后缀是虚语素,多数是轻声,出现在词的末了,表示这个词的语法功能。”(四)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说明词缀的两个特征:“词缀都是定位语素,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2]
三、由性质特点到词缀的判断标准
现代汉语词缀位置具有固定性,我们可根据词缀的位置判定是否为词缀。“和屈折语一样,汉语词组的位置也比较固定,因而有人又把它称为定位语素,也就是说它只能放在词根语素之前或之后,成为前缀或后缀。”[3](亦有前缀、中缀、后缀之说)举例来讲:
前缀+词根:老虎、老师、初一、初二
词根+后缀:椅子、柱子、石头、苦头
词根+中缀+词根:对得起、来不及、稀里糊涂、土里土气
既然词缀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作为前缀的语素出现在后面或作为后缀的语素出现在前面,就都不宜看作是词缀。如“年老”、“头脑”、“子女”等。
现代汉语词缀的意义虚化,我们可根据语素意义是否虚化判定是否为词缀。“老”、“头”等语素,可以出现在不同词的不同位置上,尽管它们的音、形相同,但是语素义不同。“老虎”等词中的“老”意义虚化,成为附加在词根上的语素,是词缀;“年老”等词仍然为实语素,它们的实在意义依旧可辨,不是词缀。现代汉语词缀具有粘附性,我们可根据语素能否单独使用判定是否是词缀。词缀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依附于词根,不存在主谓、并列、动宾、补充、偏正等句法结构关系。不过我们必须知道词缀语素一般有多个义项,其中的某一两个才是词缀义,语素在非词缀义项上的运用是自由的,可以独立成词,也可参与构词。仅有词缀义项的词缀不多,只有“阿”、“们”等少数几个。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还有很多,如标记词性的类化特点,词缀表现一定的语法意义等,这些性质在词缀的判定上也有一定作用,但不具代表性。汉语词缀的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制约、补充的,因此在确定词缀时要综合分析,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
即使到现在,现代汉语词缀问题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词缀的定义、性质特点、划分标准,还是实语素、词缀和类词缀的区别,似乎都有待商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如今能做的是追本溯源,挖掘前贤的研究精华,站在前贤的肩膀上,将现代汉语的词缀问题理解透彻!
参考文献
[1]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祁淑玲、贾甚杰、周振海.对现代汉语词缀性质的认识[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包柳霞,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