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如果中国能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允许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么,大学就将面临被考生选择的命运,为此,不得不重视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
近期有一社会学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
這是一项基于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所做的研究得到的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北大学生群体的变化。這一研究结果,对审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有着重要作用。
不少舆论认为,由于高校推行自主招生,导致农村生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并据此反对推行自主招生改革,同时坚定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
那么,真是自主招生加剧了高考不公平吗?上述研究推翻了這种认识。我国自主招生是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而上述研究统计的学生档案,截止时间为2002年,也就是说,上述研究结果,是针对高校尚未进行自主招生得出的。這表明,在传统高考制度之下,干部子女在名校中的比例早已在上升。
传统高考制度,是按照学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到低依次进行录取,這种考试、录取方式,被认为通过考试分数,保障了考试公平。但其实,這只是十分脆弱的公平。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学生,在同一张试卷面前,并不公平。他们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有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因家庭经济情况限制,无法像城市家庭学生一样去上特长班、兴趣班,请家教……這些学生是在不平等的教育环境下,与城市学生“同场竞技”。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新生中的农村生比例,逐年提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可是,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這显示,农村生在高考考场中,考不过城市学生,他们上大学的机会多了,可由于高考分数低,更多进入的是三本院校、高职高专。
对于這种不公平现状,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保留传统高考,但调整考试形式和高考资源配置。其理由是,现在各省分省命题、分省录取造成了各地高考不公平,是农村生在名校中比例降低的重要原因。這一理由很具迷惑性。毋庸置疑,我国各地的高考资源存在严重不均衡,由此使各地的高考竞争程度很不相同,在北京、上海等地,一本率已高达27%(一本院校主要为985高校、211院校和地方重点建设的本科院校),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0%。如果调整高考录取资源配置,会缓解各地的高考不公平问题,但是,难以提高农村生的录取几率,因为在各省的录取中,增加的录取机会,首先会被城市学生、家庭环境更好的学生占有,农村学生依旧没有份。
另一种意见是,要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地区和城乡教育差距。笔者赞成這一意见,因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如果受教育者的起点就不公平,是很难有结果公平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如果仅仅期待通过义务教育均衡来解决高考公平问题,必定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况且,就是在教育均衡做得不错的发达国家,依旧存在地区间、校际的教育不均衡。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同时,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而這种改革的路径就是推行高校自主招生。
被公众担心会造成高考不公的自主招生,恰恰是扩大高考公平的必然选择。首先,只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才可能校正单一分数评价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事实上的不公。在多元评价体系中,高校完全可以将考生的地区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這就校正了因教育差异、家庭因素对学生求学、成长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大学正是通过這种自主招生、多元评价方式,扮演“社会公正调节器”的作用,两名考生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大学会优先录取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
其次,自主招生,本质上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少人担心自主招生会制造不公,“潜规则”盛行,這是由于我国目前推行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考生在自主招生中,不能充分选择大学,不能获得多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果中国能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允许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么,大学就将面临被考生选择的命运,为此,不得不重视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而由于受教育者拥有了选择学校的权利,自然也就拥有了监督、评价大学的权利。当前,由于受教育者根本无权选择大学,所以大学根本就不把受教育者放在眼里,从而也就可以关起门来“玩猫腻”。从這一角度看,扩大考生的选择权,不僅是推行自主招生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大学一系列严重问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