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强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山东济南 250022)
济南站位于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随着铁道部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济南站站内设施已不满足要求,站内设施的改造势在必行。
济南站既有站场为4台10线,线间距均为5.10 m,其中Ⅱ、Ⅴ、Ⅷ股分别为胶济、京沪正线。无站台柱风雨棚工程总建筑面积41 000 m2,其中风雨棚覆盖面积38 000 m2。工程采用18榀单向受力钢管桁架体系,每榀均为单跨,跨度随线路变化为86 m至109.55 m不等,纵向柱距东西两侧分别为24 m及22 m。建筑整体设计一跨飞越南北,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成为济南站乃至周边环境一大景观。由于线间立柱不能满足2.44 m正线限界要求,设计方案仅在基本站台靠近站房处和10股线路外侧设柱。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综合分析,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该区的宏观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原始地形平坦开阔,由于既有站场的建设,原地貌形态已改变。
(1)地质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隶属华北地台区之鲁西断隆区,本工程位于鲁西断块、鲁中南较强烈断块上升区北缘,地层属鲁西地层分区,区内地层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
(2)地层岩性
经勘探揭示,场地地表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杂填土和素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姜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黏土,下伏中生代晚期辉长岩。
该区杂填土、素填土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分布不均,厚度较大,且部分柱下为地下通道,辉长岩埋深较浅,故勘察单位建议采用摩擦端承桩,桩尖置于第4-2层全风化或第4-3层中等风化辉长岩中,各层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各层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该区地下水类型属壤中潜水型,地下水埋深+0.20~5.10 m,高程14.50~15.60 m,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变化幅度约1~2 m。据本次水质分析结果及附近既有资料,该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1)结构安全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值为0.4 s,建筑结构阻尼比0.05。
(3)基本风压:0.45 kN/m2,地面粗糙度B类。基本雪压:0.30 kN/m2。
(4)屋面活荷载:0.50 kN/m2
柱底反力最不利组合(1.2恒+1.4活+1.4温度)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109 m跨柱底竖向、水平向反力数值对工程起控制作用,据此并适当取整,确定基础设计按柱底竖向反力标准值为1 900 kN,水平反力设计值为2 700 kN。
济南站位于济南市中心区,站场北侧紧邻住宅区,南侧为主站房。由于上部结构方案在基本站台靠近站房处和10股线路外侧设柱,建筑设计要求结构立柱尽可能靠近站房及10股外侧围墙,基础设计条件十分苛刻。
表2 柱底反力最不利组合
上部结构反力巨大,最适合的基础形式应该是底面积较大的独立基础或群桩基础。浅层地基承载力较差,2-2姜石土承载力较好但埋深已达5 m,独立基础需要大面积开挖显然不合理。群桩基础能发挥深层地基良好的承载力,又适合抵抗较大水平力。但由于济南站基本站台纵向设置通长暖气地沟,靠站房侧无法实现群桩基础。10股外侧设有行包地道,也无法实现群桩基础。
柱下单桩基础能承担竖向荷载,但抵抗较大水平力工程实例很少,文献[1]中仅提供了不同桩身配筋率单桩水平承载力估算公式,其中大量数据是依托现场试验数据统计得来。本次设计大胆采用柱下大直径单桩基础,分别按竖向承载力控制及水平承载力控制进行设计。
考虑桩径D取2.0 m,按大直径灌注桩进行设计。
大直径灌注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及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按表3取值。
表3 Ψsi及Ψp取值
按最不利位置Z-5计算(深入中风化1.5 m,桩长15 m)
Quk=11 000 kN >2×1 900=3 800 kN,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之5.4.2.5条桩身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估算公式(桩基按C25混凝土计算)
其中EI为桩身抗弯刚度
X0a为桩顶允许水平位移,当以位移控制时,取为10 mm。
X0a=1×10-2m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之5.4.5.1条,水平变形系数
故桩身计算宽度b0=0.9(d+1)=2.7 m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之附录B中之公式B-1及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取h1=h2=3.0 m,
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分别为:
1-2、素填土,以粉质黏土为主,软塑—可塑,局部硬塑;
2-1、粉质黏土,可塑—硬塑。
由于暂无静载试验资料,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之表5.4.5,
取 m1=10,m2=20;
m=17.5 MN/m4;
0.4m=7 MN/m4;
αh=3.78 m。
柱下单桩桩顶约束情况为铰接,根据文献[1]表5.4.2中铰接栏内插得γx=2.470
计算得Rh=1 210 kN<2 700 kN,不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由此可见该工程应由水平承载力控制。
考虑桩径D取2.5 m,按大直径灌注桩进行设计。
计算过程同上,从略。
按最不利位置Z-5计算(深入全风化1.5 m,桩长9.2 m)
Quk=14 618 kN>2×1 900=3 800 kN,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
I0=1.92 m4
EI=0.85EI0=48.87×106kN·m2
X0a=1 ×10-2m
d=2.5 m >1.0 m,故 b0=0.9(d+1)=3.15 m。
根据附录B中之公式B-3及地质勘察报告,Hm=2(d+1)=7.0 m
取 m1=10,m2=20
m=17.5 MN/m4
0.4m=7 MN/m4
αh=3.86 m。
柱下单桩桩顶约束情况为铰接,根据文献[1]表5.4.2中铰接栏内插得γx=2.458
计算得Rh=3 375 kN>2 700 kN,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
为确保桩基达到设计要求,保证桩基安全可靠,从而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根据规范要求,对桩基进行现场承载力试验。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5 951 kN,满足设计要求。
水平静载荷试验考虑加载荷载值较大,采用现场两桩对推方式进行。同时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桩侧土压力、桩顶位移进行检测。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5 951 kN,满足设计要求。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为3 038 kN,m=14.6 MN/m4,与计算取值基本一致,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辉长岩,下部全风化及中风化采用爆破。
根据柱底传来的弯矩进行桩身抗弯承载力计算,桩基按配筋率不小于0.65%构造配筋即能满足要求。纵筋根据应力分布情况,在跨度方向尽可能多布置,在垂直跨度方向满足最大间距。
上部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采用可靠度高的埋入式柱脚方式,柱脚顶面、底面采用环形加劲板,侧面设置栓钉抗剪。按照承台刚度不小于柱刚度,钢管深入承台不小于3倍管径,并结合钢管柱脚构造,满足承台抗弯、抗剪、抗冲切等因素,综合确定承台高度3 m,平面尺寸为3 m×2.8 m,其中2.8 m为垂直线路方向,可减少对既有线路的影响。
为确保桩基达到设计要求,保证桩基安全可靠,从而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根据规范要求,选取3处工程桩对桩基进行水平承载力测试、m值、桩顶位移、桩身弯矩分布、桩侧土压力分布钢筋应力及应变、桩侧土压力的检测,检测于主体完工及完工后40天分别检测一次,以后每半年检测一次。竣工后40天检测结果桩顶位移36 mm,经长期检测桩顶位移稳定,其他各项参数与设计基本相符,说明计算理论安全可靠,设计合理并有一定安全储备。
济南站风雨棚改造工程已于2006年8月建成,通过多年持续不断观测,济南站大直径柱下单桩所有指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通过该工程设计,有如下体会及思考:
对于大跨度拱形钢结构,桩基水平承载力往往比竖向承载力更起控制作用。
抵抗较大水平力采用大直径单桩方案可行,可满足场地环境等要求,人工挖孔成桩质量有保证,易控制入岩深度。
大直径单桩承载力计算相对于小直径桩而言,静载试验更为重要,必须特别重视静载试验结果。
大直径单桩与承台连接属于铰接,但仍需可靠连接,增加连接刚度可有效提高水平承载能力。
场地有条件时尽可能采用群桩,桩顶可按固结考虑,通过桩基与承台以及桩间土共同作用抵抗水平力,可大大提高单桩水平承载力。
说明:本工程设计阶段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版本为JGJ94—94,新版规范 JGJ94—2008于2008年10月1日起执行。按新版规范校核,桩基、水平承载力由设计值换用特征值抵抗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反力。计算公式稍有差异,但设计结果基本无变化。
[1] JGJ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 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3] JGJ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4] 刘保红.烟台火车站站房建筑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0(11):97-100
[5] 张继合.烟台火车站彩虹拱的结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8(6):103-106
[6] 张彦明.烟台火车站异型悬挑网架安装方案选择及关键技术[J].建筑技术,2009(10):103-106
[7] 施晓.烟台火车站站房结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9(1):103-105
[8] 梅季魁,刘德明,姚亚雄.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 蓝天,张毅刚.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0] 周学军,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应用指导[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