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恒宝
中山一生爱鹤。他走完了人生78年的旅程,驾鹤归西了。“驾鹤归西”这句老话是浪漫的怀念,用来比喻逝去的作家、艺术家,贴切恰当。中山一生高雅、高洁、高贵,如今他永远地走了,一只独鹤归空碧。
我曾随中山到扎龙自然保护区看鹤,他抬头仰望空中的鹤群,喜出望外,挥舞双臂为鹤群助威,性格内敛的他与鹤在一起,就像一位热情奔放的诗人。他的散文集《与名人握手》封面及封底,就是他亲自设计,请美术家画的仙鹤图。
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品出其人的雅与俗。中山视文学如生命,临终前几天还关注新修订的长篇小说《挺进高寒》。他爱好不广泛,文学、游泳、仙鹤足以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及精神生活。中山于农历辛卯年八月初二下午五时许撒手人寰。说来奇怪,当天天气晴朗,中山一走,老天倾刻落下一阵雨,对这位人品道德一流的作家,天地当同一哭啊!中山的遗像下面,摆放着他的《与名人握手》,我深深对着恩师的遗像三鞠躬。仙鹤驾着老作家,飞向那遥远而又安详的世界了。
几个月来,我一直想写篇怀念中山的文字,以告慰前辈的灵魂。然而,越是莫逆之交越难下笔,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要说的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起笔。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我坐在写字台旁又想起中山,他的心灵是充满阳光的,我信笔由缰想到哪里便写到哪里。中山和我有着二十多年的友情,亦师亦友,知己知彼,感情笃深,他对我来说比亲人还亲。他的去世使我五内俱崩,仿佛一座大山倒了!
这些年来,每隔一段时间,中山就约我到他家去聊天。我来到他家,他首先为我沏一杯上等好茶,闲谈几句他说:“你先喝水看报。”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品茗一边读报,他下厨煮水饺。由于彼此不善饮,一人一杯红葡萄酒,几样小咸菜,再端上滚热美味的水饺,实惠又温馨,比在自家吃饭还可口。著名作家周明、评论家崔道怡每次从北京来哈,有机会就到中山家吃水饺和小咸菜,尊贵的客人很满意,夸奖中山老伴儿的手艺有特点。
同中山一起聊天是一种精神享受,他说话慢条斯里,不作伪不作秀,一句顶一句掏心窝子。他常说,文学的最大作用是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丰富别人的人生。他说自己挂着作家的头衔却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好作品才是作家的身份证。中山说,文学上的成功“其要素是多方面的,而勤奋加悟性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是一挂鞭,那么,勤奋加悟性就是点燃这挂鞭的火点”。
中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人生坎坷,而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中山3岁时就成了失去双亲的孤儿,奶奶拉扯他到6岁,又得了偏瘫病,躺在河北老家的土炕上不能动了。奶奶有一天双眼含泪对他说:“奶奶的病,怕不能好了,你到东北关外找你大伯家,逃命去吧!”6岁的中山只身逃荒到黑龙江省望奎县的大伯家,熬到14岁,有两位热心肠老工人把他介绍到哈尔滨毛织厂当上了学徒工。中山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二十多年前的国画,是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他画的一枝梅花,新凤霞为什么爱画梅花呢?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正是中山的人生写照。
中山与人相处,总是与人方便,注重友情,懂得人情。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约中山写一篇稿子,他提前把稿子写完后,一大早就乘公交车到报社大门口等我有一个小时。我见到中山很不好意思地说:“吕老师,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去取多好,这大冷的天……”中山说:“我怕你着急,反正我也没啥事……”我接过清晰的手写稿,百感交集。
中山有一次从北京归来,还没等回家就给我打电话会面,我以为有啥事就急忙赶到约定地点。中山一手拎一个塑料袋,各装一只烤鸭。原来,北京的文友送中山两只“全聚德”烤鸭,中山说:“咱俩一人一只,拿回去尝个鲜吧!”没过多久,中山又要我去他家,他面带笑容,格外高兴。刚刚闲谈几句,他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红色亚麻衫和一块深灰色面料。他说:“昨天我收拾柜子,一看这件亚麻衫你穿正好,这是一位朋友原来给我的,我年龄大了,你穿吧。这块面料年头更长了,是我在哈尔滨毛织厂时发的。”短袖的亚麻衫我已穿了好几个夏天,现在领子已破损了,我没舍得扔,保存着。对于这块面料,用手一摸手感极好,我没舍得去做服装,因为这是中山几十年来的压箱底面料。如今中山走了,我要将这块面料珍藏下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了解中山的人都知道,在做人方面,他是楷模。中山没有和谁夸夸其谈过做人的大道理,身教往往胜过言教。2008年4月初,中央文明办与中国作家协会要编一部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点名让中山亲自采访并撰写王贵连先进事迹,中山要我和他一同前去采访王贵连。有关部门考虑到中山年事已高,决定派专车供中山采访所用,结果被中山婉言谢绝了。4月18日一大早,中山和我从哈尔滨火车站乘火车到齐市。下车后匆匆吃口饭,又乘大客赶赴依安县依龙镇,大约400里地。那台大客车不光陈旧,车厢里还充斥着一股呛人的柴油味儿。由于一路断断续续修道,“断头路”不平,“地头路”坎坷,一路车身摇晃,叮当作响。我担心中山身体吃不消,问他“怎么样?”,他说“没事儿”。车到依龙,天色已晚。
我们来到依龙镇,党委书记赵德舜开门见山就向我们介绍起了小脚老太王贵连见义勇为的事迹。他说:“称王老太为当代‘佘太君,那不是我们自封的,是社会公认的,是上级领导与群众授予她的美称。”由于时间已晚,我们在镇里招待所住了一宿。翌日一早,我们坐着面包车来到20里地之外的初晓村王贵连家。
两位老人一见面,双手就紧紧握在一起。老英雄不识字,但对作家的来访很激动;老作家对小脚老太“佘太君”,甚是敬佩。在场的人,都为两位老人的真情感染着。由于老英雄是河南加山东口音,她说的话我们不能完全听懂,她的儿媳在中间当“翻译”。两位老人聊得很投机,我在一旁做记录。几个小时飞快而过,采访结束,两位老人又合影留念。随同采访的依安县领导说:“吕老师是著名作家,不摆谱,一点儿架子没有,在做人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回到哈尔滨,我将采访记录整理完交给了中山。兩周之后,中山潜心组合、润色、加工,写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道德之光,中华之魂》,收录在《大爱无疆》一书。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全国二十多家报刊转载了中山的这篇报告文学。中山将我的名字也署上了,他说这是我们共同合作的,我高兴又汗颜。
中山在生病期间,一再叮嘱家属不许向外透露一点儿消息,家人只好守口如瓶。中山喜欢独处,因为独处是作家生活中的必需。中山离休后,写了十几本书。他说:“我离休后比在职时几十年的作品要多,质量上也好一些。”这就是中山独处的成就。喜欢独处的作家,往往更注重友情。中山的独处是为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写作之余他是广交朋友的,有着好的人缘儿。
中山在家里养病时,我去看望,但不知他重病在身。他依旧为我沏上一杯热茶,一句一句地聊天。他说:“这部《挺进高寒》真是我呕心沥血之作,为了把这部长篇写好,我做了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儿。亲戚朋友的孩子结婚,我没到场;开会或者饭局,我全推掉。有好几回,我写着写着就咳嗽,稿纸上都是血迹。等这部长篇完成后,我得向人家好好道个歉,也该好好休息一段,人老了,体力精力不济了……”这些憋在心里的话他向我倾述了,或许会释放一些,我强忍着泪水说一些宽慰的话。告辞时,我走到中山家楼下,他站在阳台里喊我的名字,并招手向我示意。我转个弯儿,抹了一把快要掉下来的泪水,没想到中山又到另一个阳台目送我的背影,直到望不见,这是中山老伴儿后来才告诉我的。《挺进高寒》是中山的绝笔之作,修订版的《挺进高寒》还没印出来,中山就带着遗憾走了……
2011年9月1日上午8点,告别大厅里聚满了人,大家主动前来吊唁中山,看中山最后一眼,送中山最后一程。八十多岁的老诗人中流腰系白带,望着中山的遗体失声痛哭:“中山,你可是个好人啊!”从外地赶来不少文友,一路风尘来到这里吊祭中山。他们流着泪说:“我们若是不来送吕老师最后一程,会终生愧疚啊!”作家阿成在给我回的短信中说:“呂老师可是个好人哪,我在外地。唉!”资深女编辑陈恳说:“送走吕老师好长一段时间,我心里还难过。吕老师的为人……”
中山早已为自己定下为人处事准则:对人要宽,对己要严;多为他人办事,多干那些开心解闷儿的事。具体来说,要三干三不干:要干利人利己的事,要干利人不利己的事,要干利己不损人的事;不干损人损己的事,不干损人不损己的事,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多年来,他一直恪守这个“准则”。
中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主要是其人格与文格的完美统一。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山人格文格的书,就是他的散文集《与名人握手》。在这部书的内外,读者读出了人生感悟,理想追求,人格魅力,友人真情。
中山走了,人们将永远追思和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
责任编辑 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