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①
张丽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对60例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观察组),56例脑瘫患儿予以综合康复疗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康复
[本文著录格式]张丽.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62-364.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简称脑瘫。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致的一种状态。是指脑发育期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它主要影响患儿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可伴智力落后及癫痫发作,感觉障碍等,是小儿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运动残疾,给患儿带来痛苦,给家长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且发病率较高,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多在1%~3%左右[1],是继小儿麻痹症控制后的最常见的运动残疾。
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严重疾患之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岁的脑瘫患儿共有31.4万,且每年以4.6万例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72.3%的患儿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52.4%的患儿需要通过机构进行康复[2]。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的康复和治疗。引导式教育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教育和治疗。目的不仅是治疗患儿的残疾情况,而且要发展患儿的性格和开发智力及发挥其内在的潜能[3]。
引导式教育模式已有60年的历史,在香港发展比较成熟。通过引导残疾儿童主动学习,发展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模式给香港的康复服务带来重大的变革,也为广大残障儿童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在香港和国际得到广泛认同。
本中心自2007年4月起开展引导式教育工作,且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2007年4月~2010年10月,对116例在本中心儿童康复科住院的智能尚可的脑瘫患儿,均符合2004年“脑性瘫痪定义与分类国际研讨会”执行委员会通过的脑瘫定义。分为:①观察组(n=60):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5~8.8岁;痉挛型41例,手足徐动型9例,混合型10例;②对照组(n= 56):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3~8.9岁;痉挛型40例,手足徐动型9例,混合型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脑瘫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康复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中医、物理疗法等[4]。
观察组患儿参加引导式教育,每周一至周五按引导员(包括:康复治疗师、护师、特教老师)设计的每日程序/常规进行训练,内容包括:①每日常规:起床、穿衣、洗漱、如厕、进餐、步行、牵拉;②课堂教育:手部课、认知课、条台课、坐立课、地席课、音乐课等。每日流程:上、下午各两节课,具体内容见课堂教育,其余为起床、穿衣、步行、牵拉、如厕、进餐、午睡等,每日常规安排在每节课的前或后进行。
全程需家长参与,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并进行家长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疏导、安全教育、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理念、预防院内感染、饮食护理等,为出院后坚持家庭训练打好基础。夜间:家长自主管理和值班医护人员监督管理。
为促进每日、每周程序和常规的实施,患儿的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有6名患儿在两名引导员带领下,每天进行上述学习和训练,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同时,利用“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患儿文化生活,增进其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在本中心引导式教育基地,引导员同时担任着老师、护师、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甚至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等各种身份。同时,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寝室、教室、餐厅、训练室、活动室、卫生间等。配置富有温馨、色彩鲜艳、卡通特色的墙画、家具、教具、训练器具等。具备无障碍设施,整个区域给人以温馨、明快、童趣、舒适、安全的感觉。
疗程3~6个月,平均4.5个月。训练前后均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评定。
1.3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制的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项目专用评价表对运动功能10项、生活自理能力4项、社会适应能力4项,共18项功能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计分。每项分为0~3分,总分提高11分以上为显效,1~10分为有效,0分为无效。单项运动功能提高6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2分为显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t检验。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运动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3.1综合康复方法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小儿脑瘫的康复主要采取综合康复的治疗手段,即每天按时将孩子送入各个治疗科室,如:运动训练、作业疗法、语言训练、心理治疗、理疗、推拿等进行单独的一对一的训练,这种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趣味性、成就感不足,患儿的依从性较差,训练室里经常一片哭声;由于不是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所获得的功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较少,实用性不够,同时重复性不足,造成训练周期较长;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脱衣、如厕、洗漱等训练几乎缺乏;采取一对一训练形式,缺乏小朋友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模仿、互相促进,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
3.2引导式教育的优点 引导式教育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能,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1]。为了提高患儿的信心,易于学习训练,引导式教育把一些复杂的、难以完成的基本动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步骤,这一过程称为习作分析。然后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习作程序组合起来,融入24 h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这一连串的习作程序组合称为引导日课[1]。
在引导式教育活动序列中,引导员通过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患儿重复某些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练习的机会。如:手部活动、体位转移、认知、言语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结合在一起[3]。患儿通过节律性意向活动使其对人体形象、空间、时间、目标等有认识,还可以训练患儿的专注力、思考力、方位辨认、表达及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中引导式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3]。只有将训练与教学有机结合,以全面康复为目标,康复效果才会好。脑瘫患儿发育到一定年龄,不但有运动行走的需求,同时还有上学读书、适应社会的渴望[5]。
运用引导式教育是将各种康复方法整合进适合脑瘫患儿生活节奏的每日程序/常规当中,这种每日程序/常规从环境、流程、活动等各个方面经过精心设计,从时间上,覆盖了孩子从起床到入睡的每时每刻;从内容上,涵盖了患儿作为一个健全人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即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认知、情感方面。通过设立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如何克服困难、达到目标。所以,引导式教育是一套整合康复的教育系统[1]。
通过3年半观察实践,引导式教育较传统的综合康复有更好的依从性,经常会听到孩子们欢快地叫声“上课啦!”、“做游戏啦!”。它使孩子变被动地等待帮助、接受治疗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生活技巧。虽然训练是在每日生活的每时每刻,但是精心设计的活动是有趣的,孩子们都会快乐地参与其中,努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在不知不觉地活动中训练了体能和手部操作功能;同时,特殊的环境布置使孩子尤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学习,有大量的生活能力锻炼的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自然的社会模式,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同时,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与恢复障碍的功能方面远比自然恢复要好得多[6]。
[1]唐久来,吴德.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68.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档案(脑瘫儿童康复与残疾预防专用)[Z].2002:2-11.
[3]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康复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2,4:19-22.
[4]程凯.社区康复工作上岗培训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55-57.
[5]廖洪波,杨潇,成露,等.探索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经济实用新模式:附“六位一体”疗法康复脑瘫儿童50例情况报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63-764.
[6]邓秋兰,农兰欣.社区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护理与康复,2008,7(3):176.
书讯
由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孟申主编的《肺康复》一书已于2007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面向呼吸内科医师、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详细介绍了肺康复的临床问题和涉及肺康复评价方法、心理治疗、营养治疗等内容。全书约30万字,定价45元,邮费6元。
周天健、李建军主编《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书是国内首部以介绍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技术为主的大型专业参考书,内容全面、丰富。定价176元/册,本刊编辑部有售,邮资20元/册。
李永库编著《脑性瘫痪病学》已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本书内容详实,贴近临床,涉及脑性瘫痪基础、诊断、治疗、评定、康复的各个领域,为作者20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共28章,300多页,近50万字。本刊编辑部有售。定价:39元。邮寄费10元。
Effects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 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ZHANG Li.Zhejiang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Center for the Disabled,Hangzhou 310012,Zhejiang,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M ethods116 children w 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60)and control group(n=56).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ductive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effects were compared.Resu ltsThemotor function,performance state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 can facilitate the recovery of children w ith cerebralpalsy.
conductive education;cerebral palsy;rehabilitation
R742.3
A
1006-9771(2012)04-0362-03
2011-03-16)
李嘉诚基金《长江新里程二期项目脑瘫康复与残疾预防—引导式教育子项目》(中残联发〔2007〕32号)。
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浙江慈爱康复医院)护理部,浙江杭州市310012。作者简介:张丽(1961-),女,浙江杭州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神经康复护理和护理管理。
10.3969/j.issn.1006-9771.2012.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