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婷
[摘 要] 随着国家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揭起了企业新一轮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潮,本文先从暴露问题入手,阐明了内部控制定位和运行两个基本问题,对现有内部控制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领导导必须高度重视。二是从小处着眼,由点到面,避免“空大全”。三是加强事后监督,既提意见又提建议。四是定期进行评价,不断发展完善。五是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定位 ;运行;
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金融危机、缓慢复苏几个阶段,在这意味明显的跌荡起伏中,促使企业高层清醒地意识到竞争的两面性:外扩市场,内强管理。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五部门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规范化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内部控制顾名思议,是指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既是一项管理制度,又是一种监督机制。任何一个单位从开始设立就存在内部控制,只是在严密性、保障性、执行力等方面不同。目前在国家规范性文件的指引下,各个企业逐渐把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做为一项重要工作,从而也就暴露出现有内部控制的一些显著问题:(1)现有制度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过于冗长而烦杂,没有形成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操作性差;(3)企业内部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和保障力;(4)由于历史原因或习惯力量,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
在新一轮的内部控制热潮中,要想克服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定位
内部控制从组成部分来说,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二是部门层面的内部控制,三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这三个部分有独立又有交叉,企业层面统领部门和业务层面,部门和业务层面又遵循企业层面的轨迹并行。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既涉及企业的人财物,又涉及生产经营活动,是凌驾于所有管理活动之上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二、内部控制的运行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1.事前防范。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而全面的内控规章制度,使企业任何活动都有规可依;其次要合理设置职能,各部门分工清晰、业务明确,同时还要考虑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三,明确部门和个人职责,责任层层落实,全面贯彻执行各项业务的审批手续和授权制度。事前防范是传统监督控制体系的一种向前延伸,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为了经济有效的运行,而不是为了监督和惩罚。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管理好的企业,通常很平淡,没有什么轰动的大事,因为凡是可以被预见的风险,都已经一一化解了。
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完善情况上,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按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进行,每一个人都按自身职责开展工作,按照风险控制、规范运行和相互约束的模式可达到优良的内部控制。体现在单纯的控制要求上,一是定期召开分析例会,排查和消除风险隐患,尤其对本部门的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寻找漏洞,防患于未然;二是经常交流和学习风险防范类的案例,生动详实的案例更能规范办事人员的日常行为,通过细节解剖,使大家提高警惕,引以为戒;三是通过日常检查,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提醒员工,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隐患。
3.事后监督。监督可以由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来进行,也可以主动地邀请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还包括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和政府机构的检查,企业应把内部监督作为主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监督部门都应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更有利于控制的完善和发展。另外各业务部门也要进行自查,开展自我评价。最终监督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评价标准,调整后重新再次投入防范、控制、监督的有效循环中。
三、内部控制建议
基于上述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对其构建和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内部控制既是构成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又是凌驾与各项制度之上的统率,企业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地遵守、推广和监督,才能确保各级人员的执行和遵守。
第二,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整体,对于初建或现有制度陈旧的企业来说,可以先从小处着眼,从一个点开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一开始不求面面俱到,但应要求建立一个,就要完善一个,执行一个。大部分企业在实践中以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为圆心,一步一步展开,避免了“空大全”的老套路。最终形成一个各项活动、各种情况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内部环境。对于例外情况,也要制定一套应急制度,使之处于内部控制之中,不能因为“特事特办”而脱离管控。
第三,加强事后监督,既提意见又提建议。首先要选调业务精、思想纯、品质好、技术硬的人员到事后监督岗位,从人才力量上予以保证;其次要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定岗定责、专人专责、职责明确的管理,充分发挥监督功效;最后要分析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监督落实到服务上。
第四,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价,不断发展完善。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逐渐会出现漏洞,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是发展的途径,重要的是发现之后要积极经过一定程序进行弥补和调整,才能使内部控制常保有效性。
第五,内部控制应注意成本效益原则,不应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本高于因执行内部控制而取得的效益,但对于某些性质严重的问题,应从严肃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