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

2012-05-06 06:00王毅敏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西沙源性尿量

王毅敏

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

王毅敏

目的探讨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患者服用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照组患者服用谷维素,服用4周后,两组分别根据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尿量明显增多、B超测得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可用于临床推广。

西沙必利;坦洛新;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25%~87%[1]。由高血糖所引起的神经病变具体原因目前研究仍不清楚。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神经性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的疾病的总称。症状无特异性,按排尿周期的变化可分为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储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排尿期主要表现为排尿前等待、尿线细、排尿费力、间断性排尿、腹压排尿、终末尿滴沥等。病程长者可发生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等,严重者可致顽固的泌尿生殖系感染,而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因此应早期积极治疗。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诊断为DNB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62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均具有均衡性。

2 治疗方法

2.1诊断方法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并排除尿路梗阻。②根据排尿异常的症状:DNB早期排尿异常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不尽、尿线细、排尿费力等。③辅助检查为尿动力学检查能提供确诊和判断病情程度的客观依据。尿动力学:早期:主要是感觉减退;进展期:膀胱感觉减退,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大,逼尿肌兴奋性降低,膀胱顺应性升高。B超可以明确尿潴留的程度以及了解膀胱扩张情况,并排除非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性尿路梗阻。

2.2治疗方法首先控制饮食,分别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进行腹肌、会阴部肌肉锻炼,可以增加反射逼尿肌能力,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治疗组患者服用坦洛新0.2mg,1次/日,西沙必利5mg,3次/日;对照组服用谷维素10mg,3次/日。服用4周后,两组分别根据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进行比较。

2.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尿量明显增多、B超测得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2、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P值治疗组 20 8.6±0.8 4.6±0.3 <0.05对照组 20 8.3±0.6 7.7±0.4 >0.05P值P>0.05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次尿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次尿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P值治疗组 20 250±28 530±20 <0.05对照组 20 245±26 270±24 >0.05P值P>0.05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测得残余尿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测得残余尿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P值治疗组 20 320±25 70±20 <0.05对照组 20 310±23 280±20 >0.05P值P>0.05P<0.05

4 讨论

糖尿病是较常见的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即使口服降糖药控制了高血糖,仍有25%的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其发生与病程是否得到系统治疗及神经病变的程度有关[2]。排尿是一种协同动作,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尿道内、外括约肌的裂开必须协同进行[3]。糖尿病可导致末梢神经纤维营养障碍,其神经病变往往导致了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受损,交感神经受损时使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排尿阻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受损时引起膀胱收缩力减弱,从而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а-受体阻滞剂坦洛新,可降低尿道内括约肌张力,缓解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具体机制可能为а-受体阻滞剂可对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尤其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增加组织血流,改善微循环,恢复滋养血管功能,使支配膀胱的受损神经病变逐渐恢复[4]。胃肠动力促进剂西沙必利,可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具体机制可能为西沙比利是一种全胃肠功能药,不仅分布于肠肌间神经丛,促进节后神经末梢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增进胃肠道运动功能;而且也可分布于膀胱组织中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促使乙酰胆碱的生理释放,从而促使膀胱收缩,改善肌无力而利于排尿[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由于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易继发泌尿生殖系感染以及上尿路病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并选择正确有效地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综上所述,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可用于临床推广。

[1]孙红,武治津.女性糖尿病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表现[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1):49.

[2]薛松,高建平,戴玉田.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71.

[3]曹润福,彭轼平,张时纯,等.排尿功能紊乱的逼尿肌超微结构变化[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11):500.

[4]鹿惠英.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诊治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4(5):247.

[5]倪艳霞,杨军,李晓兄,等.西沙比利治疗糖尿病尿潴留 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88.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山西临汾 041000

猜你喜欢
西沙源性尿量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西沙必利在新型键合手性柱上的拆分及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测定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