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秦筠
有人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的刘玉村院长,确实玉质硬而温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却自有气度风华,正像刘院长温润而平和的内心,然而这位谦谦君子不仅有着温润的内心,更有着丰富的思想和强大的决策执行力量。
2006年,刘玉村上任北大医院院长伊始,他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办院理念和“继承、创新、和谐、竞争”的办院方针,并进一步描绘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即“员工工作的乐园、人才培养的沃土、科学研究的殿堂、医疗服务的圣地、国际交流的中心”。医院应该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医疗设备,一流的建筑环境,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他表示,在此蓝图的基础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员工以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为共同愿景,解放思想,团结奋斗,顺应医改,脚踏实地,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不断开创医院工作的新局面!
“水准原点”是北大医院内的一处文物遗址,但刘玉村在文化上将它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水准原点”即测量海拔高度的基准点,北大医院院内这座建于1915年、与医院同龄的北京最早的“水准原点”,不仅是当时北京地区,也是华北地区的水准原点。在这座由花岗岩砌成、外形酷似希腊古典建筑的小石屋中间有一块花岗岩石,岩石的南侧镶嵌着原点水晶标尺。标尺每5毫米为一个划分,中间标有“0”的位置,这就是北京的水准原点所在。
在刘玉村看来,这个已走过90载春秋的文物遗址正昭示着医院文化的精髓:脚踏实地,率先垂范。他希望借此点悟北大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北京最早的“水准原点”就在我们的身边。北京其他地方的海拔测量,都是以这里为基准的。“水准原点”看似不高,其实比什么都高。没有它,就没有了参考依据和价值尺度。那么,由此说开去,作为北大医院的一员,是否也可以起到有如“水准原点”一般的垂范作用呢?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技术的开发、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的完善等方面,北大医院也可以像这古老的“水准原点”一样,做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样本!
2006年,刘玉村从北大医学部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北大医院,担任这家具有90年历史的大型医院的掌门人。到了医院之后,刘玉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医院的文化建设。北大医院的院训是“厚德尚道”,刘玉村由此入手,把“厚德尚道”简称为“厚道”,“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其实做医生、办医院更要厚道。”在向钱看的潮流中,刘玉村追求的是为患者着想,“医生们要挣钱,但是要体面地、有度地挣钱,不能迷失在经济利益里。”
在北大医院,无论预约的患者有多少,核磁检查定格在每人每次45分钟。医务人员宁可加班加点,也要坚持标准,只有这样,检查报告才能尽可能的精确。同样,CT检查坚守着能拍一次绝不拍两次的原则,不会为了增加收入搞些小把戏。因为厚道,刘玉村也有“烦恼”:有一天,骨科的一名患者和医生发生了争执,患者认为自己骨折,坚持要“拍片子”;可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认定患者只是肌肉拉伤,没伤到骨头,坚持认为不需要“拍片子”。患者到刘玉村这儿告状,他是既无奈又欣慰:无奈的是,医生要是顺着患者的意思,拍个片子,医院能增加收入,患者也没意见;欣慰的是,北大医院的医生宁可“得罪”患者,也不挣昧良心的钱。
外科医生出身的刘玉村很愿意当大夫。尽管已经担任院长,但他每周仍然坚持上手术台,“走进手术室的那一刻,一切喧嚣都归于平静。”每次见到患者之前,他都会把自己收拾得非常“利落”,连脚下的鞋子都要擦得干干净净,“这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2015年,北大医院将迎来百年院庆。刘玉村说,一个院长能够赶上医院的百年庆典,非常幸运。他希望在北大医院百年庆典时,能够说北大医院是全国医院的一个样本。“北大医院应该是出标准的地方,无论是医疗技术、服务、管理,还是医学人才培养,都应该成为中国医院的范本,成为业内效仿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医院正如家中的长子一样,稳重胜于超群。
刘玉村说: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源于员工的创造,他之所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强调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坚持,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提。有人认为,只有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才能体现其公益性,这样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现在规模较大的公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备公益性特征。
北大医院的经济收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用途:首先,要解决全院职工的温饱问题;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医疗设备,这些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而患者是这些资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再次,像北大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大医院,除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人才培养的高成本是由医院承担的;此外,公立医院还要开展科研工作,对医学界应该有原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需要资源的支持,而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具体课题的研究,供开展研究工作的科研楼、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也都需要医院的投入。因此,从大概念讲,上述几点都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体现。
刘玉村说,医改最终目的无非是妥善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过程很关键!在新医改的过程中,公立医院改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要在新医改大潮中把握好方向,就要开动脑筋,掌好“公益性”的舵,而当好这个“舵手”绝非易事。
对于“舵手”而言,要在新形势下主动培养自身的管理能力,勇于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的“必修课”。站在公立医院院长的角度,首先要考虑的是平衡国家、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面的利益,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好都属失职。在新医改的大潮来临后,摆在每一位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完成好这个课题,一方面需要深入理解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政策,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公立医院自身的特点,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重视医院管理的实践,立足医院文化背景和学科特色主动寻觅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研究适应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使公立医院在新医改的大潮中沿着科学发展的新航线乘风破浪、果敢前行!
不少医院院长一提医院发展,就是上规模、上档次。刘玉村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作为国家队的北大医院,要走标准化、精细化之路。“遇到事有人能站出来,能干漂亮活,能发挥国家队的栋梁作用。”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刘玉村做事喜欢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为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刘玉村提出了“3331工程”。工程内容普通而朴实:三级医疗质量监控、三级会诊、医疗投诉三级管理,院长查房制。刘玉村要求多科会诊必须在当天完成,“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各科室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科室矛盾,也保证了患者能够得到最及时全面的治疗。”目前,北大医院全院年会诊量已达到两万次以上,医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而面对医院的改革,温和的刘玉村不得不面对两方面的压力——改革现状的高要求和持续发展的新阻力。
在刘玉村看来,医院的变革是必然的,但变革并不意味着直接、激烈的对抗,更不是对传统的颠覆。“从我个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来说,我主张稳中求进。”
“创新这个东西和冒险没有必然联系,医疗创新必须稳中求新,而不是‘乱冒险’。医疗创新是不能失败的,如果失败,受害的将是患者。医学教育一样不能‘乱冒险’,否则可能毁掉一代人。在医院改革上,也绝不能‘乱冒险’。比如,激励机制上,如果不经论证就实施,那就很可能伤害一大批人。如果单位人心散了,那就是改革失败。像我们这样大型的公立医院,做任何工作都不该乱冒险,而应该讲科学发展。”
“微火、慢炖”,按照刘玉村的理解,就是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北大医院,在推进变革时应是渐进的,有些方法看起来是平淡无奇的,但假以时日,努力做到位,必然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刘玉村相信,有这样的“微火、慢炖”工夫,迟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见过刘院长的人,都知道他的口才非常好。但是他北医的同窗都觉得他沉默寡言,“大学5年似乎总共说了6句话。”刘玉村觉得自己变得“爱叨叨”是从当老师带学生开始的。后来,他“唠叨”着参加了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刘玉村说,“我是一名医师。医师,既要为医,也要为师,好的医师要能带出好的医生。”
对于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刘玉村倾注了无数心血。他提出医院各学科要均衡发展,学科内要提倡“一山要容二虎”,让优秀人才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各学科要多培养人才,打造人才梯队,“50多岁的科主任不应该天天在临床一线忙碌,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徒弟上。”刘玉村说,当医生能治病救人,但只有当老师教出更多优秀医生,才能救治更多人。这就好像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就能变成很多的小悟空。
“授白大衣仪式”也是刘玉村为医学生们做的一项事情,这个仪式是为从基础医学阶段进入到临床医学阶段的医学生们举行。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年轻的医学生一字排开,年资已高的前辈师长将捧在手中的白衣抖开,披在年轻人身上。身着神圣白衣的年轻医学生们用右手紧捂胸口,大声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刘玉村希望此情此景能够让年轻医学生们将对生命的尊重、对职业的忠诚永远铭刻在心。
2002年11月,刘玉村升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的提出……一系列对教学模式大刀阔斧的探索与创新使他成为医学教育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医学教育家。2006年,刘玉村获得“全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
另外,刘玉村认为,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医院的发展,他看得更远、更深。对于医院各科室的科研工作,他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会利用休息日到实验室去看望加班工作的学生们,还从医院经费里拨出专款支持科研课题研究。
“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是医改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推出的一项政策。对于“医生多点执业”,许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刘玉村同样有自己的观点。其实北大医院在此政策出台前已经支援德胜社区,对口支援密云县医院、山西武乡、内蒙古乌兰浩特等地若干年了,刘玉村说:“多点执业推出之后,实际上是对原来这些支援行为的‘合法确认’。”同时,刘玉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以后的“步子”再大一点,把多点执业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让国家边边角角的人民都能受益。“这样我们也能方便地施展我们的医学才华。”
刘玉村说,我们把医生看病叫做“行医”,在“多点执业”新的社会背景下,“行医”一词也可以理解为“行走的医生”。当“行医”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后,如何“行”、向哪里“行”便成为决策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后续问题,而对“行走的医生”的管理就好比为他们每一个人量足订做一双合脚的鞋,要穿得进、走得稳,更要安全、舒适!这并非易事,而且“多点执业”在方便患者、平衡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势必会增加一定的医疗成本与风险,与其说是对医院管理者能力的挑战,不如说是对医院这一狭义的医疗机构适应性的考验。
不过,刘玉村认为:每年春天都有很多人参加植树活动,说是“植树”,实际上更多是在“移树”,将长得差不多的树“移”到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在现场很少能看到真正的小树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达十余年的培养和在不断实践中的积累,还需要自觉地“终身学习”。开展“多点执业”就好比“移树”,虽可在短时期内改善现有的资源分配且有利于基层人才的培养,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为了消除“多点执业”——我们都期待着处处绿荫的风景!
刘玉村说:“我抓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抓人才’,抓中层干部——科主任。抓住了科主任,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刘玉村说他希望北大医院主管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院领导、科主任在各自不同级别横向的群体中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对这些医院的“领军人物”,刘玉村有四点要求:
一是要“立功”,就是要对医院和科室有贡献,要有标志性的成果。比如说,自己当科主任十年,让科室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标志性的事情有哪些?有没有和国外某著名医院或组织长期开展的学术交流?有没有举办过具有品牌效应的大规模培训活动,有没有发明了某种新术式或创新了某项检查方法?这都属于“立功”的范畴。
二是要“立德”,就是要树立一个榜样,先公后私。每个人都要生存,我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利益价值方面的困惑和烦恼,但很快就会调整好。所以希望各位主任也要在科室做个榜样,所谓以德服人,率先垂范。
三是要“立言”,“我希望每一位科主任在自己的任期之内都要留下至少一句经典的话,这关系到您学科的发展,我们要有这个高度。”
最后,还要“立人”。所谓“立人”,就是要立接班人,这需要有战略的头脑和博大的胸襟。要从长计议,想到在自己之后谁能站在自己的高度,甚至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高度来领导这个科,时机成熟的时候,就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职责交给他,然后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学术。要找接班人,光有“面相”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才实学,主要体现在“德、能、勤、绩、廉”这几方面。“我觉得到了科主任的这个年龄段,考虑的问题一定要站得高一些,这样才能给后面即将进入成熟期的人提供一个空间,更能让成长期的人看到希望。实际上,若干年以前我们的老前辈在‘立人’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动手早的学科发展得也很好,这是有目共睹的。”
几个月前,刘玉村在北大医院新门诊楼落成典礼时说道:“作为北大医院院长,我们抓文化建设,其他的方面——医疗、教学、科研现在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三年以后,就是北大医院的百年。请大家相信,当北大医院百年的时候,更为现代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设施会呈现在老百姓的面前,同时,我们也会有更好的服务能力,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更感到自豪。”有院长如此,有北大医院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后这些终将实现!
封面人物简介
刘玉村教授1960年6月10日出生天津,1983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分配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现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任住院医师,1984年8月-1988年8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读临床博士研究生,并获临床博士学位。1988年9月-1990年10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任主治医师,1990年10月-1992年12月国家教委公派赴丹麦国家医院进修,从事肝脏移植及胃肠外科的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1992年12月起,在第一医院普外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任主任医师,从事关于胃肠肿瘤的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1999年1月任第一医院副院长,兼普通外科副主任。2002年始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2006年6月至今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