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华董 岩
清热化瘀汤在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术后治疗与康复中的应用
刘欣华1董 岩2
目的探讨应用自拟清热化瘀汤治疗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体会。方法将100例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术后治疗组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服用清热化瘀汤,二组术后进行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及腹痛消失天数对比,并于2a内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及腹痛消失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切口感染和肠粘连的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术后应用清热化瘀汤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阑尾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腹膜炎;清热化瘀汤
笔者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将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患者术后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服用自拟清热化瘀汤中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5~80岁。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35例,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15例。对照组男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6~75岁;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35例;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15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入院后均静滴青霉素800万U/d,甲硝唑0.5g。同时进行手术。术后按800万U/d。甲硝唑0.5 g继续静脉给药3~4d,然后改口服阿莫西林2.0g/d,至体温、血象正常2~3d后停用。弥漫性腹膜炎术后静脉滴注青霉素、甲硝唑 5~7d后,改口服阿莫西林到体温、血象正常3d后停用。治疗组于术后肛门排气开始,服自拟清热化瘀汤中药。方药:蒲公英20g,金银花20g,丹皮15g,川楝子5g,大黄9g(后下),桃仁9g,赤芍12g,白术15g,甘草6g,延胡索10g。坏疽性阑尾炎加皂刺15g;败酱草18g,穿山甲15g,年老体弱者去大黄;连服3~8剂。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 7~20(平均 12)d,对照组为15~40(平均19)d。治疗组切口感染 17例,占32.7 %。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于 2a内随访观察,治疗组肠粘连5例,占10.0%;对照组肠粘连 15例,占 30.0%。二者差异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及腹痛消失天数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及腹痛消失天数对比[n(%)]
切口感染和肠粘连为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单纯西医治疗切口感染及肠粘连发生率较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并发症明显减少,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及腹痛在短期内消失。阑尾炎的中医病因为肠内积聚,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而成肠毒,故也称之为“肠痈”。笔者采用上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调脏腑的汤药清热化瘀汤,可以使腹气通、湿热除,可以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故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和肠粘连。对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在原方基础上加败酱草、穿山甲、皂刺、可托里排脓,并增强其清热解毒作用。大黄泻下作用强,可泻下肠道热毒,为防止过分泻下,一般应用l~2剂停用。此外,延胡索能尽快消除腹痛。诸药互相协同,对恢复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大有益处。
[1]张秀珍,刘梦斌.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103例[J].中医药信息,2002,19(2):49-50.
[2]郭卫东,徐法铭.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1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54-355.
[3]李志新,黎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9):160-161
[3]冼沛中,康旭,徐飞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65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2):163-164.
[4]孔丽青,刘玉荣.106例重症阑尾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4):26-27.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I-[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34-1232.
1鹿邑真源医院,河南周口 477200
2鹿邑县谷阳区卫生院,河南周口 4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