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秀 杨 敏 褚成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销售国。据2002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15~24岁人群的吸烟率明显上升[1]。社交性吸烟是一种更多在社交场景(聚会、酒吧以及运动或者娱乐时)中进行的吸烟行为,与一般的成年吸烟者相比很少每天吸烟,而且每天吸烟量也较少[2]。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社交性吸烟是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独特的吸烟行为,他们主要在社交场合吸烟,而且认为自己并不沉迷于吸烟[3]。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大学生的这种吸烟模式的研究报道较少。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社交场合的同伴影响以及对社交吸烟的认知态度是成年男性的吸烟启动以及尼古丁依赖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以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性吸烟的发生情况,探讨家庭因素、同伴影响以及对社交吸烟的认知态度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性吸烟行为以及启动吸烟的综合影响,为开展校园控烟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1.1 对象 于2011年3-5月,从3所高校的在校生中,按照年级的划分随机抽取大一新生256名,大二学生104名,大三学生172名,大四学生68名。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9 份(96.5%)。
1.2 方法
1.2.1 自编一般情况及吸烟饮酒史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烟草酒精使用情况(包括同伴影响问题:朋友中是否有人吸烟?社交场合是否有人向你递烟?是否饮酒?以上问题的选项1为是,2为否;)及对社交吸烟态度等问题(包括:你认为吸烟促进人际交流吗?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吗?你认为以上问题的选项1为是,2为否;)。根据吸烟相关问题,将吸烟行为分为3组,①不吸烟组:从未吸过一整支香烟的人;②尝试吸烟组:凡吸过一口烟者,排除社交性吸烟者;③社交性吸烟组:过去30天内吸过烟,并且通常是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吸烟,或者独自的吸烟量基本等于同别人在一起时的吸烟量[5]。尝试吸烟者与社交性吸烟组合称为吸烟者。通过比较不吸烟者与吸烟者探讨吸烟启动阶段的影响因素[4]。
1.2.2 家庭环境问卷(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V,FES-CV)[6]该量表系Moss等人于1981年编制,由费立鹏等人修订,共90条是非题,分别评价家庭特征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本研究取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矛盾性等3个因子。
1.2.3 简明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在国内应用显示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
1.3 统计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类资料使用χ2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t)检验;等级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吸烟启动的危险因素。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见表1,被调查者平均年龄(20.82±1.43)岁,其中女生占57.9%,男生占42.1%。总吸烟率为 19.6%(107人),其中男生占68.2%(89人),女生占16.8%(18人)(χ2=95.065,P=0.000)。社交性吸烟者占全部吸烟者的18%。大一新生中不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社交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
2.2 各组家庭环境因素比较 家庭环境各因素在3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亲密度:F=0.708,P=0.4;情感表达:F=0.518,P=0.472;矛盾性:F=0.1.256,P=0.263)。各组在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将社交性吸烟组与尝试吸烟组合并为吸烟组后的两组比较,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消极应对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39),而在社交性吸烟组和尝试吸烟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2.3 各组间饮酒行为及对吸烟行为的态度比较 见表2。社交性吸烟组的饮酒行为以及社交性的饮酒行为明显高于尝试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在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态度上3组没有差异。
表1 吸烟各组人口学资料比较[n(%)]
表2 不同组别的饮酒行为及对吸烟的态度的比较[n(%)]
表3 认知态度和饮酒行为与社交性吸烟行为的相关(r)
2.4 吸烟的认知态度和饮酒行为与社交性吸烟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交的朋友中有人吸烟、社交场合有人递烟、饮酒行为等与社交性吸烟存在显著相关,见表3。未发现“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态度与社交性吸烟行为存在相关。
2.5 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不吸烟者和吸烟者(包括尝试吸烟者和社交性吸烟者)作为二分类因变量(1为不吸烟者,2为吸烟者),分析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同伴吸烟行为的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其中社交场合有人向被试递烟是启动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OR=6.284,P=0.000)。
研究显示,本地区大学生总体吸烟率为19.6%略高于国内报道(18.2%)[8],其中男生的尝试吸烟率为68.2%,略高于国内文献报道(66.3%),女生尝试吸烟率16.8%低于国内报道(26.9%)[9]。社交性吸烟行为在大学生吸烟率中占较高的比率(18%),与国外研究报道相近(19%)[10]。年龄因素、同伴吸烟行为的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
国内同类研究发现,非烟草依赖的大学生吸烟主要原因为朋友聚会[11]或者交际需要[12],本研究中社交性吸烟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三的年级中,而这一时期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会进行比较多的社会活动。这与研究者发现的吸烟者中人际关系和爱与被爱2个因子的感受性要高于不吸烟者的结果一致,提示吸烟行为可能缓解人际交往带来的焦虑[13]。
本研究中社交性吸烟者和尝试吸烟者的消极应对分数高于不吸烟者,它提示吸烟的人都倾向于采用消极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个体通过消极应对获得暂时的解脱[14]。在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方面,被调查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目前大学生都具有“吸烟危害健康”的普遍常识,但是他们更加认为吸烟是一种男子汉标志,可以表现成熟老练;另外还能够缓解负性情绪等;在社交场合短时间少量的吸烟,既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有一定的魅力[15]。
社交性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在家庭环境因素比较上没有差异,而朋友吸烟、在社交场合接受别人递烟的行为以及对社交吸烟的认知态度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显著相关,这表明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和成年人吸烟行为一样更多的是受到同伴吸烟行为和自身对社交性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的影响[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还发现,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这与国内外研究相同[16-17]。这提示大学生可能为了在社交群体中被认同,会更多的出现社交性的吸烟饮酒行为。
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性吸烟是混杂多样的[10],是大学生群体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同伴和认知态度的影响,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多元的。因此,针对成年人实施有效地控烟计划宜从高校开始[18],通过提高大学生在社交场合应对同伴压力的技能,增加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宣传,提倡“无烟校园”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
[1]Yang G,Fan L,Tan J,et al.Smoking in China:Find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J].JAMA,1999,282:1247-1253
[2]Johnston L D,O’M alley P M,Bachman J G.Monitoring the future national survey results on drug use,1975-2000.Volume II: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s ages 19-40(NIH Publication No.01-4925).Bethesda,MD: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2001[OL].http://www.monitoringthefuture.org/pubs.htm l
[3]Rigotti N A,Regan S,Moran S E,et al.Students’opinion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ies recommended for U S colleges:A national survey[J].Tob Control,2003,12(3):251-256
[4]褚成静,张岚,杨彦春.成年男性吸烟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850-853
[5]Sutfin E L,Reboussin B A,M cCoy T P,et al.A re college student smokers really a homogeneous group?A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mokers[J].Nicotine&Tobacco Research,2009,11(4):444-454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4-142
[7]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J].心理学报,1990,35(2):217-223
[8]李茳,李晓春,刘伯椿.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4):294-295
[9]季成叶,陈天娇,宋逸,等.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09-112
[10]Sutfin E L,Reboussin B A,McCoy T P,et al.A re college student smokers really a homogeneous group?A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mokers[J].N icotine&Tobacco Research,2009,11(4):444-454
[11]贺兆涛,丛中,张峰.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224-225
[12]张克春,姚捷,刘翔,等.某市大学新生吸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3-305
[13]沈学武,王轶男,耿德勤.男大学生、焦虑障碍患者和社会人群的吸烟行为与不安全感心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22-724
[14]常发伟,马亚平,林源.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70-72
[15]张鸿飞,王杨.男大学生吸烟动机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0-742
[16]Rigotti N,Lee J,Wechsler H.U S college students’use of tobacco products[J].JAMA,2000,284:699-705
[17]李玖菊,刘华清.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56-1259
[18]郭欣,曹若湘,陶立元,等.北京市2005年学生烟草使用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