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委宣讲团通过打造“百课下基层”理论学习品牌,推进全市理论宣讲工作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截至2012年6月,宣讲活动已经连续举办7届,累计超过500场次,覆盖全市机关、街道、学校、企业、社区、连队各领域,受众35万人次。
顺应基层需要坚持突破创新
设置符合“三贴近”要求的宣讲专题。根据市委确定的“贴近实际、突出热点、加强引导、服务中心”原则,市委宣讲团通过四个途径确定宣讲专题。一是基层单位上报宣讲专题。根据基层需要,增加专题设置的针对性。二是通过深入到街道、工厂、社区、学校、部队等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座谈,与基层党员群众面对面,听取最真实的意见。三是邀请市委党校、市社科院、深圳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一线教研人员进行分析论证。四是市委宣传部和市委讲师团有关人员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研究,最后确定重大主题,完善专题内容设置。据统计,“百课下基层”活动累计宣讲专题63个,其中有37个源于基层单位的建议,约占专题总数的60%。
采用符合“三贴近”要求的宣讲形式。深圳“百课下基层”宣讲活动在基层被称为“流动的课堂”、“百姓课堂”。由于听课对象不一样,会场条件各有千秋,时间安排不尽相同,市委宣讲团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讲形式,具体表现为“三不限”。不限条件——硬件条件好,就采取电脑投影课件教学;条件适中的,召开音响扩音报告会;条件一般的,就演讲授课。不限形式——既有几百人的大讲堂,也有十几个人的小圆桌。听课人员不多的,就围坐在一起,进行座谈互动交流。不限时间——有些工厂企业,白天有时间就安排在白天讲;白天有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安排在晚上的,就上晚间课。
建立符合“三贴近”要求的宣讲队伍。宣讲团整合全市社科理论专家资源,从高端学术精英、学者型领导、基层宣讲人才三个层次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高、讲课效果好的宣讲专家队伍。深圳市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层讲得好的宣传工作者基本上都被涵盖到这支队伍中来。
打造有力品牌实现跨越转变
打造“百课下基层”理论学习服务品牌。经过连续七届活动的实践,“百课下基层”活动已经成为深圳市规范化、制度化形势政策教育和形势报告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领导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组织实施工作模式。市委宣传部作为组织单位,负责项目计划的审定,明确宣讲活动的目的意义,确定宣讲专题和主讲人,安排活动时间及工作任务。市委讲师团作为实施单位,加强宣讲活动的过程管理,协调落实宣讲活动,跟踪工作质量,实施情况通报,创造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经费保障方面,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列支“百课下基层”活动经费。在质量控制方面,建立宣讲活动信息反馈机制,让基层单位对每一场宣讲活动进行监督评估。通过基层单位对宣讲专题和主讲人受不受欢迎、宣讲效果好不好和组织协调保障措施到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优化。
理论宣讲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组织者、实施者及听课对象三个层次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组织者做到提前调研、提前策划、提前安排,把完成上级工作任务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许多专家反馈认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想法对于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纷纷主动要求下基层。二是从虚到实的转变。专题设置紧密联系国情省情市情,重点突出关系深圳发展的重大事件,关注社会民生。宣讲时少讲大话空话,多讲身边事;少一些填鸭式灌输,多一些互动式沟通交流,确保每一场宣讲活动都取得实效。三是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市委讲师团作为“百课下基层”的实施机构,在设计菜单式学习专题、推荐联系专家学者、提示工作细节、加强信息交流等方面,为基层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协调服务。
帮助基层单位和群众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俗话讲,工作好不好,关键看成效。“百课下基层”宣讲规模不断扩大,反响越来越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帮助基层单位和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是转变了发展观。“百课下基层”活动深入基层宣讲经济形势和“质量深圳、效益深圳”,讨论交流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事实。宝安区怀德社区等基层组织受宣讲活动影响,主动转变发展观,推进社区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很好效果。其次是转变了文化观。近几年,“百课下基层”一直把文化建设作为宣讲活动中的重点专题,促进基层党员干部转变文化发展观。福田区南园街道在宣讲活动启发下,实施社区文化发展计划,创出了一条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的社区管理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再者是转变了生活观。深圳外来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80%以上。“百课下基层”结合市委书记王荣同志提出的“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在基层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调适人们的心理,引导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
立足深圳实际积累探索经验
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宣传的重心下移,必然有许多平时在办公室听不到的相对尖锐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理论工作者应克服畏难情绪,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热点和难点,向群众做出科学的理论阐释,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退缩。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毗邻港澳,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激烈冲撞的交汇处,一些基层群众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对此,要毫不含糊地正面解答,结合深圳市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论证深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坚定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紧紧贴近深圳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深圳改革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宣讲,回答基层群众关注的问题,是宣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具体讲,就是以改革发展实践立论,用改革发展事实说话,做到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有机结合,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提升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比如,针对有些干部、群众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形势盲目乐观和忽视发展质量的思想,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说明深圳既是经济大市、能源消费大市,又是国土面积小市、能源拥有小市和资源小市。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如,针对部分群众促发展的松劲情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结合深圳成功举办大运会的经验,大力宣传弘扬“想干、敢干、快干、会干”的创业精神,为“深圳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不断探索理论宣讲“三贴近”和理论工作者“走转改”的规律。把强化制度保障放在首位,通过建章立制,将好的做法固化下来。建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机制,推动和鼓励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党支部为党员群众讲党课,面对面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构建理论宣传平台,打造理论宣讲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有效提高理论宣传的实际效果,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本文执笔:杨世国、程全兵)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