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文化最高殿堂

2012-04-29 00:00:00王锦慧
党建 2012年9期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它既是本国文化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展示自身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百岁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走进这座中华文化最高殿堂。

A

恢弘气派,典雅庄重,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长安街畔的绿树丛中。

从西大门拾级而上,跨过镂空青铜大门,便进入了拥有巨大空间的西大厅。

颇具大国风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7万平方米,设有展厅48个,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正在展出的“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诉说着它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鲁迅先生建议勘选国子监作为馆址。1918年7月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1926年10月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50年3月,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北海团城成立。1959年10月,新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落成,与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3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于2007年3月17日进行改扩建新馆。

100年来,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俱兴,从劫波中的动荡停顿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的辉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伴随近代中国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也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进步而不断壮大的。

吕章申馆长说:一个国家的博物馆最能体现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水平。美国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有大英博物馆、德国有柏林博物馆、法国有卢浮宫、俄罗斯有冬宫。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馆藏陈列,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对外影响,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可以与这些大馆平起平坐了。我相信,每个公民都能在这里找到民族的尊严。

B

走进积淀着中华深厚文化底蕴的展馆,无数珍宝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扑面而来。尽管它们在世纪的长河里,几乎被遗忘、被湮没,却终于有幸保存下来。

我被“后母戊”方鼎牵住了脚步。

这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其造型大气端庄,纹饰美观;形制巨大,是现存最大最重的中国上古青铜容器;铸造工艺高超,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后母戊”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吴姓农民探寻到的。他组织了40多人才将这个庞然大物抬出地面。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方鼎被日本人劫掠,又重新掩埋到地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地政府于1946年7月派兵挖出,并运送到安阳县城收归国有。在蒋介石60大寿之际,方鼎作为安阳县给蒋的寿礼,被运送到南京。

1948年年底,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政府将大量文物迁往台湾,“后母戊”方鼎由于过重不易搬迁而留在南京。后来入藏南京博物院。1959年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

像这样的镇馆之宝还有成百上千件。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铭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以及留有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仿佛是一位捋着长须的祖先,在向我们娓娓讲述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文物藏品是立馆之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宏大的建筑馆舍与文物藏品不相匹配的问题尤显突出。

2010年2月,文化部将国家文物局收藏的40万件文物整体划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数量如此之多的文物一次性划拨,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建馆史上是没有的,在世界博物馆史上也属罕见。

今年年初,中央办公厅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授赠的近万件国际礼品移交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原国际友谊博物馆近2万件国际礼品也移交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吕章申馆长说: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约120万件,这是几代人百年积攒下来的家底。我们一定会珍视中华民族这些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遗产,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

C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南庭院,有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开国大典曾用国旗杆与著名浮雕壁画《血肉长城》形成文物与艺术品的新组合。

开国大典国旗杆高22.5米,由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焊接而成。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在这根旗杆上升起了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91年这根旗杆由新国旗杆替换后立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内。

《血肉长城》以近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用洗练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觉醒、抗争、牺牲到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中国当代壁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将历史文物与艺术作品一起展示在观众面前,不仅强化了两件展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艺术审美价值,更彰显着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新定位。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处不历史,无处不艺术。

《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一个系统展示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一个全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艰辛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

《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绘画艺术》等专题展览,既饱含历史的厚重感又呈现着艺术的高雅与大美。

吕章申馆长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建筑体量扩大了3倍,仅靠过去历史性的陈列远远不够,只有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才能服务于公众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另一方面,历史和艺术是并行发展、不能分离的。我们难以割裂历史文物与艺术的关系,也难以去除属于文物的艺术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为此,我们提出了“历史与艺术并重”,建立具有国际目标和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新定位。我想,这种时代转型所带来的变化,应该是给公众的一个惊喜。

D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以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是建馆百年来文化价值最高的展览。67件国宝级艺术精品来自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等20多家博物馆,有些作品是第一次离开意大利。

佛罗伦萨为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徜徉在展馆中,可以不出国门就近距离欣赏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们的传世之作。

在《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前,我为它的逼真久久驻足。这是达•芬奇一幅未完成的木板画,绘制于1508年前后。画中少女美目低垂,发丝清晰地梳成一缕缕的卷发披散到肩上。寥寥几笔既画出了少女的纯真和恬静,又画出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动感飞扬。

在《大卫—阿波罗》大理石雕像前,我被一种气势深深震撼。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他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年轻男子虽然个头不高,却充满了巨人感,骨骼、肌肉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在《天使报喜》壁画前,我禁不住连连惊叹。这幅波提切利的巨作整整占据了展厅的一面墙。它不同于布面的油画,是从墙上剥离下来,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未对公众开放过。画面色彩明丽灿烂,线条流畅轻灵,人物的表情与姿态极尽细腻与柔美,富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

这个展览是中意两国博物馆界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将设立为期5年的意大利展厅,而在罗马的威尼斯宫博物馆也设立为期5年的中国展厅。这在世界博物馆合作与交流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联合德国3家博物馆举办了大型主题展览《启蒙的艺术》。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德之间最大规模的展览项目。近600件展品不乏名家大作及艺术珍品,从绘画杰作、雕塑、版画、工艺品、服饰到珍贵的科学仪器,独到、全面地展示了启蒙运动这一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

继《启蒙的艺术》展览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推出了一个重大国际交流展览《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展》。展览从明代早期的外销瓷器,到欧洲在中国的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了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欧文化交流与碰撞。

吕章申馆长说: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年还有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的合作,还有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很多馆的合作。世界各国的大博物馆都希望把展览拿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来展出,这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今后我们要抓住国际上“中国文化热”的有利契机,开展更多的赴外展览活动,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