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的我,从老家河南商丘带着梦想与激情来到西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虽然初次进藏身体有些不适,但这里朴实的村民让我感动不已。村民为了迎接我这位汉族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家家户户送来哈达,还杀了两只羊为我接风。
到村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我专门准备了笔记本,把藏语用谐音标记下来。比如,藏语“你好”,我根据发音,在上写下“公康木桑”。靠着一点一滴积累,如今我已经能用藏语与村民顺利交流了。
在这里,我到底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因为村里没有人会开车,乡里为村配发的轻型货车一直闲置。于是我经常用这辆车帮群众拉牛、拉牧草,还拉村民看病、学生上学……通过这辆车建立起我与村民之间亲密的关系。
2011年,我看到村里的劳动力经常外出打散工,想到不如将60户村民集中起来承包工程,为村民争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我带领全村人集资,创立了“农牧民劳务输出合作社”,成为县里第一个可以接工程的团队。今年6月份,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我贷款3万元,带领两名贫困党员开起了全乡第一家馒头店。我还设想开全乡第一家蔬菜店,彻底改变全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村民们喜欢我,经常竖起大拇指夸赞我“呀咕嘟”(“能干”的意思)。
我觉得,把握好三条原则,小村官也有大作为:第一,做村官,不能急,从小事做起,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第二,多深入群众,时刻想着农牧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第三,干事创业,拿出实际行动来,干对百姓有益的事,创带动农民致富的业。
(作者系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副书记)
(责任编辑: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