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2012-04-29 00:00:00
户外探险 2012年2期

提名: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提名理由:

在食品安全威胁公共安全的今天,让食物摆脱农药、化肥、转基因、催熟剂、膨大剂、着色剂已经越来越艰难,因此,让农业回归,让食物回归自然本性,变得更为迫切。有机农夫市集给崇尚绿色耕作、绿色食品生产的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销售渠道,让难以维持的小农耕作有了自己的营销方式。从2010年9月至今,市集已经成功举办二十多场,农户的参与从原来的单纯蔬菜种植,扩展到粮食种植、肉类养殖,甚至自然护肤和日常洗涤用品等。如今,他们的集市基本每周一次,参与者达数千人。农耕直销的方式不仅仅给大家提供了健康可靠的食物,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更是促使消费者建立对生产者的信任,也形成了新的绿色市集文化。

新农夫新餐桌

2010年夏天,当刚刚移居中国不久的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Emi)和几个朋友开始筹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市集会在一年后有如此大的发展。

绘美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一直很关注农业、食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曾经在加拿大、德国和日本参与了一些相关项目,并且在日本专门学习了可持续农业。在北京,她也小试牛刀,做了两个小项目希望唤起普通人对食物来源和季节性的思考。她也在小毛驴市民农园和朋友合租了一小块儿地,每周前往务农,用实践来了解在北京从事有机农业的条件。通过小毛驴的网络,她开始结识了一些在北京从事有机农业的小农场,这些农场的主人之前大多从事其他工作,因为对于自然、农业、哲学和食品安全的关注,转而从事有机农业。这些农场虽然做得很不错,但往往缺少宣传和营销的能力,很少为圈外人所知,销售是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北京很多普通的消费者饱受食品安全的困扰,苦于找不到放心、安全的食品。于是绘美决定在北京组织有机农夫市集,为这些农户和消费者建立一个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的了解,同时也解决双方的困境。

其实这并不是北京第一次有类似的活动。最近几年,北京几个经营得颇有起色的小型有机农场会在春天或者秋天在农场举办丰收节的活动,招待自己的客户,同时也会邀请同行前来设摊开集,但这些都以推广本农场的产品和形象为主,每年只在郊区的农场举办一两次,影响力有限。2010年5月,长期关注有机食品行业,并且在农场和消费者中间颇有影响力的普通消费者张映辉也曾经搭一个以老外为目标群体的“春秋市集”的顺风车,为小农场和作坊争取到了免费展位,第一次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名号做活动。这也是京郊有机小农场第一次集体亮相。但由于张女士很快出国,这个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市集组织的团队一开始相当国际化,日本的绘美,她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艺术家朋友Michael和Elaine,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爱做菜的美国姑娘若兰(Laura),还有来自台湾的从事华德福教育、推广家庭厨余垃圾堆肥的谢睿慈。当时还在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人石嫣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支持,为绘美介绍了很多农户和消费者。

第一次市集于2010年9月在草场地的“维他命艺术空间”举办,只有几个农户参加,前来赶集的也大多数是有机农业和艺术家圈子的朋友,人数也就100人左右,但是大家在现场煮玉米、包饺子、围坐在地上听讲座,气氛倒也十分融洽。市集本来可以按照这种小众的方式,波澜不惊地走下去。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使得市集爆发出强劲的潜力。

首先是市集在2011年初第三场活动前开通了微博,替代了比较小众的豆瓣,成为市集的主要宣传平台,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关注有机农业的网友的注意,来赶集的人数开始明显增加,微博粉丝也稳定增长,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聚拢了两万多名粉丝。

第二个里程碑则是6月份中国志愿者的大量参与。一直到2011年上半年,市集形成了以绘美、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年轻美国人类学家梅若琳(Caroline)和在媒体及NGO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常天乐为主的三人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通过来赶集了解了市集的模式和理念,很多人表现出了参与市集组织与管理的兴趣。齐大福、金家澍、俞璐、北坡、神包等网友和大部分消费者一样,通过微博发现市集、前来采购,但是和普通消费者不同的是,他们被这个事业所吸引,慢慢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最后成为了核心组织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

本土消费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市集组织管理为市集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本土资源。从9月份开始,市集基本以每月三到四次的频率举办。除了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的核心组织者,每次市集都会出现很多临时志愿者,参与各种工作,从帮助农户卸货、制作海报、疏导交通到打扫卫生,让动辄就有几千人参加的活动热闹而有序。市集不但频率提高,活动和产品也更加丰富。

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参与模式也提高了市集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消费者发现,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去购买超市提供的商品,而是可以通过直接与生产者见面,甚至拜访农场,深入了解种植养殖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产品。如果愿意,他们也随时可以加入市集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但每个人也可以是这个团队的志愿者。

与此同时,所有参加市集的农户和商户也都是由这些既是消费者又是组织者的志愿者考察选拔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其他未能参与组织工作的消费者感觉更加放心和可靠。

为了增强市集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组织者也经常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文艺表演、体育竞技、亲子活动、自然体验等活动,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孩子们参与,让逛集成为很多年轻人和家庭、朋友共度周末的休闲选择。

其实,对于创始人和核心组织者来说,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只是市集的功能之一。他们还希望把市集做成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大家通过市集,了解当前食品系统中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是否可持续,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因此市集经常也会组织讲座、沙龙,为大家提供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在没有市集的时候,则充分利用微博、博客和媒体,向受众传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市集目前正在考虑向社会企业的方向转型,在保持独立的前提下,通过商业合作和资助,为市集带来一定的收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无论采取什么模式,市集服务于小农户和普通消费者的初衷不会改变,公平、透明的组织风格不会改变。市集希望能够组建一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代表、以及来自NGO和学术界的知名专家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用民主的原则共同管理市集,确保它的大方向不会发生偏差。同时积极探索“参与式保障体系”的建立,确保农户采用环保、安全、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强市集的自我组织和管理。

在北京市集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始组织自己的农夫市集,北京的团队直接参与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以及天津市集的发起,并且为深圳、武汉、杭州、南京、济南等地创立自己的市集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参考。相信2012年,全国各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会成为一种趋势,共同保障我们的环境与餐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