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鲨鱼峰是2010年8月,当即我就被它震撼,萌生了攀爬的想法。同年10月,我与伍鹏、龚晓锐进行了鲨鱼峰的首次攀登,攀爬了10段,在岩壁露营一晚。2011年10月,我与伍鹏、龚晓锐再次来到这里。这次攀爬考虑尽可能缩短攀登周期,采用连续不间断攀爬。最终,在距离顶峰50米的地方因无法通过而选择下降,这为我们鲨鱼峰的攀登画上了句号。我们将不再为这最后的50米而重返鲨鱼峰,因为在四姑娘山双桥沟还有大量的大岩壁新线路等待着我们。
初探
四姑娘山双桥沟分布着数十座5000米级的花岗岩山峰,这些山峰有着500米以上的高差,800米左右的岩石线路,是当之无愧的中高海拔大岩壁爱好者的天堂。这里交通便利,大本营离公路约500米的高差、3~4小时的路程。当地居民热情友善,有着丰富的服务自主攀登者的经验。然而,这样便利的攀登场所一直以来主要为日本、欧美人所使用,中国人的足迹相对较少。当然这里的岩壁大多不是世界级的,大部分为中高海拔大岩壁的入门级,非常适合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的攀登者。
2010年8月,我和李悦到此考察岩石山峰,为高海拔大岩壁攀登做前期准备,在考察了牛心山、野人峰、布达拉、白海子、大小仰天洼、小沟和大沟之后,确定了几个攀爬目标。首选是大沟里的鲨鱼峰,看中其南壁在雨后或是雪后只需要一个晴天就干了,黑色花岗岩岩壁分布着许多裂缝,把攀登线路从底连到顶。岩壁上部也有平台,可坐可站,是露营的好地方。
鲨鱼峰是大沟里左起第五座山峰,海拔5086米,因其山脊形似鲨鱼鳍,我们将它命名为“鲨鱼峰Shark's Fan”。2010年10月7日上午11点半,伍鹏、龚晓锐和我于4600米起步,攀登到4910米;10月8日下午5点半安全下降到地。此次攀爬用时11.5小时,下降用时五小时。攀爬线路长度520米,高度约310米,剩下部分线路长度约250米,高度约180米。已爬线路难度为V,5.10b,A0。岩壁干净陡峭,山脊和山顶狭窄,没有落石。
再战
攀登前后,我都在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喜欢攀登?到现在我有一点明白,这类问题不那么好回答。我喜欢一个地方就愿意总去那里,比如白河、郭亮、双桥沟。双桥沟吸引我的是那里的人、那里的山。如果没有朋友一起,我也不愿自己去,我喜欢与朋友一起共享那美好世界。在沟里、在山上,所有外来的人都暂时抛开了繁杂的现实世界,进入一种理想境界,大家相处非常简单、愉快,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就特别怀念山里的那时那境。日常生活是现实,攀登生活是理想,掌握好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在山里不时也会想念现实世界,想念家人,这种时候就会自问上面的问题,因为没有答案,士气就有所下降,会觉得有点失落;但到岩壁起步的那一刻,情绪会突然高涨,心中狂喜,接下来就是全情投入,直到回到地面。
我喜欢这样的攀登方式—Alpine Rock。在我的理解里,Alpine的涵义是单次自主攀登,是对纯粹攀登的追求,其极限情况就像是N段连续运动攀岩后撤回地面,技术攀登是全部。Alpine可以针对攀登的一部分,比如从C2开始。攀登的质量是我追求的目标,攀爬质量体现在攀爬时间比例、技术线路比例、技术难度、攀爬线路长度等方面。通常这样的线路漂亮—符合审美,纯粹—主要精力在攀爬。高海拔大岩壁容易找到这样的线路。
鲨鱼峰的第二次尝试完美地诠释了我对Alpine Rock的理解,中午12点营地出发,14点岩壁起步,一直爬到第二天凌晨1点,无法再上,坐等天明,确认无法上攀,遂下撤,15点撤到地面,16点回到营地。爬了11段,约600米长,400米高,降了九段。全程Free,三段10+。线路难度V,5.10b/c。除了必要的技术装备和食品外,小背包里带了一个半截睡袋、三个急救毯、羽绒脚套、炉头一个、气罐一个、袜子手套等。
天气好,整个过程都晴朗,但有阵风,夜里风稍大,吹得急救毯哗哗作响。我整夜与被吹开的急救毯奋战,无法入眠。夜里约-5℃,我们在一个不平的平台上度过,我坐在一块屁股大的石头上,龚晓锐半蹲半站在一石头缝里(太窄坐不下去),伍鹏就在我俩中间的石头台上,屁股大的地上垫着绳子、背包,坐上面再裹着急救毯,心里倒也坦然,就是盼着太阳快出来给点温暖。
攀爬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和大的障碍。此次第一段攀登,我们起步选择了绕开2010年第一次尝试时Aid了两个小时的路线,也有一个难点,也许有5.10a,费了点劲才通过。接下来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2010年攀登路线重合。第六段时,我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横切的平台上雪很厚,不容易下脚,直上有些乱石支棱着,还好顺利通过,再上面缝里和面上有冰,刨了好一阵冰雪,胆颤心惊踩着刨不净的冰雪,奋力通过,跟攀的伙伴在此纷纷滑倒。
第七段很精彩,把第一次尝试的最后两段连起来爬了,下半段是层叠的竖缝,并不连续,脚下是Face,手摸到缝里的全是水,耗了很多镁粉,到后来还有冰,到难点处尝试多次没有信心通过,横移左侧,再内角直上,也都是冰和融水,难度大增,两三个动作就得休息,湿滑的岩壁不能完全放松。这五六米的一段,我歇了很多次才通过,很疲惫,就像跑完长跑。然而这才是前半段,还有后半段技术难度更大的宽缝。这一段宽缝比较陡,顶端凸出岩壁,缝里很干净。我基本是爬两步,喘一阵,一直爬了十多米,到缝顶上时无力到连喘都不能了,胸中憋闷,几乎要虚脱。
19点,天已黑。我先清理了保护站平台上的积雪,然后脱下攀岩鞋,穿上羽绒脚套,一边坐着保护他俩跟攀,一边开始盘算着后面该如何处理,是继续领攀还是换人领攀。我实在觉得累,但见他俩上来时也是一副气喘吁吁的疲惫模样,只得继续领攀。
黑夜里的第一段领攀,一出发就遇到了难点,反复尝试多次才通过。正是这个难点反而让我平静下来,冷静对待后面的攀登,每一步都看仔细,不慌不忙稳步上攀。但攀爬速度渐渐慢了,领攀一段接近一个小时,后面的四段花了六个小时。最后一段之前又遇到了麻烦,晚上的视线不好,上平台后的裂缝里很多冰,附近也没有能上去的地方,第一次过去找寻还能踩在平台的无雪边缘,斜向下攀回来就没这胆量了,只能在紧贴岩壁的硬雪中踩过,在冰雪斜台上横移十来米,才发现一条裂缝。坚持爬完最后一段,绳子有点绕,痛苦地抽绳。从保护站再往上看不到能保护的地方,观察良久,顶峰就在眼前却也只能暂时忍住,待天明再细看路线。
漫长的黑夜等待后,阳光格外温暖,金色的阳光铺满眼前的大光板,最近的缝在20米开外,看不到可以挑战的希望,我们一致决定下撤,看到旁边石头上有前人留下的扁带,分析是美国队留下,他们遇到了与我们同样的困境。他们从东北脊跨过东北壁来到东南脊,最后从北侧下撤。我们从南壁上来,从南侧下撤。后来从照片分析,下撤点离顶峰还有50米,不是美国队所说的25米。下撤过程中观察多次,我们认为从南壁转到西南脊是有可能登顶的,但我们已经心满意足,因为还有大量的山峰和新线路静静等待着我们。
第一次攀登小结:
★ 通过这次尝试,我认识到中高海拔大岩壁不再遥不可及;
★ 队伍成员的默契配合很重要;
★ 上岩壁装备不要带太多;
★ 天气决定一切;
★ 坐着露营一夜没问题,但装备需改进,两天往返可以爬很多山;
★ 这里的岩石摩擦很大,温和不伤手,干净完整,没有风化等造成的剥离和碎屑;
★ 坐守营地的当地向导是定心丸。
第二次攀登小结:
★ 连续不间断的攀爬是可行的;
★ 冰雪对攀岩的影响很大;
★ 穿着羽绒服攀爬也可以接受;
★ 不要坐在头盔上;
★ 急救毯的使用一定要多练习;
★ 心态放平和,玩得高兴就好;
★ 7~8月是不错的选择,雪可以更快地融化,所需好天气周期短。
相关链接
鲨鱼峰,四川双桥沟大沟里左起第五座山峰,峰顶海拔5086米。因其山脊形似鲨鱼鳍,我们将其命名为“鲨鱼峰Shark's Fan”。
2010年9月,美国人Chad Kellogg、Dylan Johnson、John Dickey 沿其东北山脊转东南山脊,攀登至离顶峰25米(实为50米,见其下降Anchor)处,因无法继续攀登而下撤。
据日本队口述,大内尚树等人在2010年8月曾沿其西北壁攀登并登顶,在最后一段使用了膨胀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