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优化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获得自主多样而又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营造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生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自主获取知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请看“2的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个数,老师不用计算,马上就能知道它是不是2的倍数。
学生听后马上争着说出数字,数字由小到大,一心想难倒老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各个数,教师都一一作了准确的判断,并要求班上算得快的学生和教师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所用的计算方法。
师(趁势追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
生(异口同声):想!
于是学生便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入到“2的倍数”的学习活动中去。
又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拍照留影呢?可以拿给大家欣赏一下吗?学生自豪地亮出自己的照片,教师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照片同时提出问题:怎样为这些美丽的作品配上相应的相框?从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这一问就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学习产生了现实意义的需要,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也容易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样设计,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二、创设思考空间,促进主体探究
赞可夫说:“学生的反映是个体能动的反映过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通过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倾听,抓住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必要时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先出示两道比值是1∶2的口算题让学生口算,再让学生自编几道比值是1∶2的口算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的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编,比值总是1∶2?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索,最后发现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情况,从而顺利揭示出比的基本性质。
又如学习“圆的直径”后,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菜地,要知道它的直径,该怎么测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索,最后得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说沿菜地四周走一圈,用步数乘步长算出周长再算出直径;有的说直接用绳子在菜地中间拉直测量(利用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来求);有的说沿菜地一周插竹竿,每隔4米插一根,看有多少个间隔,用间隔数乘4算出周长再算出直径(利用植树问题中的化圆为方来求);还有的说在菜地中画一个中等圆,再量出这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利用圆环面积来求)……通过交流,师生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自动探索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投入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三、制造认知冲突,促进主动探究
认知冲突是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可引起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心中如无求知冲突,学问则很难深入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如教学“比较平面的大小”时,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认知冲突:(1)平面图形差异明显的,怎样比较大小?(直接观察)(2)如平面图形差异不明显,怎么办?(重叠)(3)如果图形不能重叠,又怎么办?(数方格)(4)如果图上方格大小不一样,能比较吗?不能比又怎么办?
又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可以设计:(1)如果有一枚一元硬币,怎样知道它的周长?(把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它的长度)(2)如果是一个很大的车轮,怎样知道它的周长?(用线绕车轮一周量它的长度)(3)如果是一扇铁门上的圆环呢,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测量吗?不能测量又怎么办?这样不断设疑,挑起“事端”,形成认知冲突,利用学生原认知和新问题之间的矛盾,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句话,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潜能,教师只有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