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有所收获。平时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临时让同桌或前后桌四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这样组织显得很随意,而且也不合理,常常造成优生和优生、后进生和后进生在一组,不利于讨论交流,往往有的组什么结果也没有讨论出来,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成绩、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合理分组,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组长要有管理和调控小组成员发言的能力,记录员要有整理发言的能力。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让小组成员交换角色。对于有的角色不能胜任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对他们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他们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加了自信,同时又防止成绩好的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从而真正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制定基本合作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在小组合作时,常常有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抢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也使得后进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助长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小组合作,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在分组合作前要讲清合作规则。我们班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讨论时声音要轻,尽量不要影响其他组的学生,本小组的成员听见即可。这样,每个人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交流反馈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理解、欣赏他人,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倾听别人的意见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又能让自己多一次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活动结束后,组织大家开展小组间的辩论评价活动,把不同的意见优化整合,把个体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学习成果,达成共识,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
三、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等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预设。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为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过于简单、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目标,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来判断学生是否需要合作学习,要选择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或者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疑点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发散性和矛盾性。如:
1.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99-18=81;99-27=72;99-36=63……
2.粉笔是圆柱体吗?说说理由。
四、教师适时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不断地巡视。学生在讨论交流时,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生成许多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能会打破教师的教学预设,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这些生成资源,正确处理意外情况,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各个小组的合作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各个合作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发言情况、倾听情况和操作情况,并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适时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效指导。比如有些小组对学习任务还不十分清楚,教师要耐心地说明;有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偏离了主题,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其纳入正道;有些小组中个别学生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一些学生总是没有机会发言,教师要对每个人的合作任务再次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每个学生机会均等,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通过巡视并适时指导和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加强,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