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2012-04-29 00:00:00万建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处于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的主动性被积极调动起来。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亲身经历,学生将体验到数学的情趣与活力,更加喜欢数学。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网络。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学校有一片苹果园,长150米,宽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种苹果树,一共可种多少棵?如每棵果树收苹果40千克,学校共收苹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苹果卖6元,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教学经费?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善于迎接挑战,他们想通过战胜挑战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形状的三角形,经过测量发现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钝角、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再通过比较,学生便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锐角三角形里能有三个锐角,而在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在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呢?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受到了挑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创设探索情境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亲身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通过创设探索情境,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把直径为2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出圆的周长,再把直径4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通过测量,做出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实践和创新,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实践情境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且要教会学生应用数学。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 “比例尺”一课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和宽。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提出:怎样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能不能把梯形割补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五、创设开放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应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围绕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学生83人,教师9人。售票处写着“成人票每张6元,学生票每张3元,团体票每张4元(10人或1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设计出了不同的方案:生1认为购买成人票9张,学生票83张,计303元;生2认为购买92张团体票,计368元;生3认为买10张团体票,剩下82名学生买学生票,计286元。

通过比较,大家一致公认第3种最佳。此时,一名学生说:“还有更便宜的方法。另找1名成人游客与9名教师拼团体票,只需4×10-4+83×3=285元。”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互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