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2-04-29 00:00:00孙保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得出结论轻探究过程、重形式设计轻内容方法,思维培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让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勇于质疑、积极表达,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要考虑和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提问,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平等交流与对话,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要给予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先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做出猜想,然而通过实验: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最后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的结论。教师改变了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估计、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持久的不懈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新颖、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制作、比赛、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体会到创造的愉悦。如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中,教者通过多媒体呈现:“如右图所示,张华家的卫生间是长方形,张华爸爸准备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砖,才能不用锯就整齐地铺满卫生间呢?”学生议论纷纷,生1:“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每行铺24块,铺18行。”生2:“用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师:“张华爸爸想铺得快一点,用哪种铺法最好?”学生纷纷表示用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最快。教者适时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为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的?”生3:“1、2、3、6既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是它们公有的因数。”师:“18和24的公因数有几个?最大的是哪个?”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将学生引入了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发展性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强调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不同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找规律”教学中,教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三个问题。

原题:“国庆节到了,老师准备利用‘十一’假期去上海旅游,行程两天,哪两天去呢?老师共有几种选择?”

变式一:“一辆自行车(如图),它的价格在下面这排数字里面,由相邻的数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拼成的3位数字,猜一猜可能是多少?”

变式二:如果它的价格在转盘上,由相邻的数字按顺时针方向拼成3个数字,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四、整体性

小学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着眼于从全局出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研究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学生理解透彻、灵活运用。如在“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

师:用加法列式:每人吃5个苹果,4人共吃多少个苹果?

生:5+5+5+5。

师:用乘法列式呢?表示什么意思?

生:5×4,表示4个5的和是多少。

师:每人吃个苹果,3人吃多少?

生:++=。

生:也可以用×3。

师:根据尝试完成×2、5×、2×。

师: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生: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分作子,分母不变。

笔者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实现了知识迁移,探索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总之,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学而不厌、乐而好学,让他们在发现、体验、感知、领悟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