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提高

2012-04-29 00:00:00陆晓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概括性理解,是把握量化世界的基本能力,是人们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形成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构联系的桥梁。

然而,学生对“数感”这个概念又是陌生的,一年级刚开学,有的学生已会数到20或100,但如果拿出8个、15个物体,却不能立刻对上号;学了长度单位后,要求学生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小明身高136( ),竟出现136米……凡此种种,都是小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所造成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培养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地去观察和感知事物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亲历有关的情景和实例。

例如: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积极性高涨:“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在现实情境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感

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较高年级的学生要“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例如:教学“2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铅笔、课桌),然后根据课本中的插图数一数,再用计数器上的算珠数,在点子图或方框图上数,最后认识表示这类集合的标志符号“数2”,它可以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

三、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第二次,让学生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在数的运算中培育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口算,因为口算是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因此,重视口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计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以及表内乘除法,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都有重要的作用。还要加强学生的估算,因为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五、在猜测想象中发展数感

大数学家高斯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数感。

例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猜猜有几颗;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锻炼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大小的本领,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会很自然地出现。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人们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用10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菜地,问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通过列表比较、讨论,得到结论:周长相等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然后考虑: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四边形中什么样的四边形面积最大?逐步试验得到:周长一定的四边形中,正多边形的面积最大。再让学生大胆思考:周长一定的平面图形中,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数感的培养必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去。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感。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