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总认为学生的能力或知识水平达不到自主学习的层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无论教学什么,都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鉴于此,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要想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要做到“四变”。
一、变知识给予为主动探寻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过程,不是教师把教材教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是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完,会解答类似问题就完成学习目标的了。它应当是我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们必需的数学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搜集有关千克与克的知识,到商店、家里找出不同的物品,并看看它们的重量,最后自己比较千克与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电脑的家庭,让他们上网搜集千克与克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比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多得多的史料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千克与克是谁提出的”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索与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完了,而课堂只是学生交流、探讨自己成果的阵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围绕预设为自然生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堂预设教案中的任务”的观点,学生仍是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只需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舞台,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己猜想预测、动手实践。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而是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可以买到东西,那么,你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现在就说给大家听听。”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学完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正面画的是毛主席。”有的学生说:“人民币的反面100元是人民大会堂,50元是布达拉宫,20元是桂林山水、10元是三峡风光,5元是泰山,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说:“人民币有许多防伪标志,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三、变单一数学为学科融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是孤军奋战,不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从而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如能恰当地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数学课堂上有语文、音乐、美术等知识,那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地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多数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也为实现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
四、变注重结果为思路表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做得正确于否,成绩考得理想与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叙述。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而学生的思路表述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并引导学生把思路表述完整。比如,教材的许多练习最后都会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这时,笔者就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才让学生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写出来并解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践证明:变被动给予为主动探寻、少预设多生成、把各科知识融入数学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