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读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及教材的编排特点,感悟、理解这些课程理念和特点,可以从中受到启示感悟,有助于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一、 数学源于生活
启示: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尤为突出这一特点: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例如教材中的“可爱的校园”、“跳绳”、“整理书包”、“桌子有多长”、“买文具”、“做家务”、“作息时间表”等教学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或所经历过的活动。读懂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后,我得到了这样的教学启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这点,促进教学改革呢?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可爱的校园”时,我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数,并能数出10以内数的已有知识背景,与学生刚入学,对自己的新校园还充满一种好奇和幻想的心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排好队,有秩序地按一定路线参观新校园。每到一处让学生说说这里有什么,有多少,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边欣赏校园的风景,边主动地学习。参观之后,组织学生开展唱歌、跳舞、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人,谁排第几,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意义。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教学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 突出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位置
启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后,对我思想触动最大的是,以往我们的教学只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没有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杜殿坤先生说,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心情好比土壤。有再好的阳光,如果把最好的种子播种在恶劣的土壤里,种子又何以发芽且茁壮成长呢?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十分注意体现这点,教材中安排了精美的画面和丰富有趣的内容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教材中的“小猫吃鱼”、“今天我当家”、“游乐场”、“小小图书馆”等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我学到了什么”等激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后,我得到了这样的教学启示: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设了“逛超市、包饺子”这样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扮演家庭、超市中的成员。让学生想一想“买些什么”、“应该怎样付钱”、“做什么菜才好”等非常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知识非常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活动之后,再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学会了买东西”、“我知道用50元钱买一袋面粉后,应找回30元钱”、“我学会了如何当好一名售货员”、“我知道了要注意节约,不能乱花钱”等等。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 突出教学的过程
启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十分注意突出这一特点,如一年级中的“整理与复习(一)”、“搭积木”、“我又长高了”、“买气球”;二年级中的“分桃子”、“生日”、“买电器”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亲身的体验,得到的只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观点、思维和创新,忽视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学应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一)”时,我先让学生写出自己所记得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小组同学漏下的算式,说出自己是如何发现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学过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写得又快又对?引起学生知识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再相机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排一排”活动,让学生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整理、排列,并发现排列规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按不同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列,再通过小组与小组同学之间的反馈交流,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四、 突出数学教育价值的体现
启示: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包括重新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教育的价值,把突出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数学的交流与推理活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学会知识不是目的,学会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了这一特点。如一年级学习“认识钟表”后,安排了小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调查一个星期里你家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并在下图中涂一涂。再提出:塑料袋对环境有害,为了保护环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活动探讨人们关心的环保问题。通过这样的调查与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去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且让学生在利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自然界中一些事物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读懂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隐含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新课标,灵活地驾驭新教材,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