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关键。在如今的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美图、录音等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
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大概。而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学习材料,可以为学生大胆猜想提供思维的桥梁。
如“可能性”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习材料各不相同:9个红球1个白球、9个白球1个红球、10个白球、10个红球、5个红球5个白球。让学生通过分组摸球的游戏完成下表。
针对完成的表格,比较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无、大和小,在说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展开猜测,发展思维能力,再通过观察箱子里红球、白球的个数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具备发现以及挖掘生活中数学材料的能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摄像机拍录了一个生活场景: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乐,我喝了一瓶的,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另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三个谁喝得多?同时用电脑演示三瓶可乐被喝去的过程。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提供选择性的学习材料
教学中除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还要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处处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步。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依据教材,教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以具体实物的活动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样操作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且掌握知识,实现算法多样化呢?我在备课时,想到了三个方法。想法一: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学具进行操作。想法二:让学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师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有10个方格的盒子图片,要求学生在盒子的每个方格中放1个圆片,在盒子外面放3个圆片,再拿掉其中的9个圆片。经过仔细的斟酌、演示,感觉想法一让学生自由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课堂实效;想法二,绝大多数学生会先拿掉3根,再打开一捆后拿掉6根,这样操作不利于“十几减9”的教学;想法三,学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样的,直观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算法之间更具有同构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选择了按想法三进行执教。实际教学中,学生有的先从盒子中拿掉9个,也有的先拿掉3个再拿掉6个等等,各种情况都出现。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最后出示静态的图示及抽象的图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动作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过程,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过程,以及从算式返回到实物解释的过程,这样选择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递进式的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变成为学生自己所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递进式的学习材料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比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试着改进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一步步解决大家的问题时,感悟乘法口诀。
1.提供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出苹果有18个,草莓27个,橘子36个)
师:这些数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时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
2.提出问题
师:那你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这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个?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决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
总之,有效教学已是这个时代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更是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赋予数学教育的义务。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义务之所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当然,有效的学习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才能满足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高效学习。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