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验 提升学习原动力

2012-04-29 00:00:00杨惠翔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进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汲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知、思考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四组量的生活原型:第一组中的两种量不相关联;第二组中的两种量相关联,但变化方向相反;第三、四组才是书上的例1和例2的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分层突破:第一层先观察比较,发现生活中的两种量分为两种——不相关联的量和相关联的量;第二层再观察比较相关联的三组量,又分为两类——变化趋势相同的两种量和变化趋势不同的两种量;第三层再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了突破难点,我又创造性地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以动态的折线统计图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比例量的变化趋势,弥补了只将正比例图作为知识性介绍的缺陷,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达到了让教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进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体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体验式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利息”和“纳税”的知识后,让每个学生回家根据自己家或亲戚家的实际情况,收集一到两个与其学习内容有关的现实情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收集的难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大组交流时,再让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而且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长远意义,更能感悟到储蓄既是自己生活计划性的需要,也有支援国家建设的功能;按章纳税既是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举措,也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等。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教师善于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增进数学理解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当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并不断高于学生的思维,且能为学生经历主动探索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时,就能激发学生的惊奇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到数学知识特有的生命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数学题:比一比,赛一赛,谁能最先判断出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有的学生判断第①题的数是3的倍数,因为96963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还有的学生想到不计算也能判断出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这个数由9、6、3这三个数字组成,而9、6、3这三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由于第②题的数据较大,很多学生陷于思考当中,有的学生却想出妙招:先把2006个9去掉,再把2006个3去掉,只看剩下的2,2不是3的倍数,所以得出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第③题出示后,很多学生在计算数字之和,还有的学生把3、6、9三个数字去掉后再求和,而有少数学生想到更加奇妙的解法:先把9、6、3去掉,因为7与2的和是9,9是3 的倍数,所以也可以同时去掉7和2,同样也可以同时去掉1和5,最后只剩下一个5,5不是3 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不是3 的倍数。

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有层次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新知特征,获得经验,在感悟知识的发展与生成的同时,增进数学的理解,使数学知识生命和学生个体生命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和升华。

总之,体验式学习不可忽视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的原认知作用;不可忽视个体在数学体验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学习者在数学体验中的合作、交流、协同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的体验式学习中,要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充足的体验空间与交流时间,充满激情的积极评价,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品质等都能在体验中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学习的原动力。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