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设计并应用到位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教师而言,课堂中善于设计“好问题”将有效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应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一、问题要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标展开的,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在教学中,提问要把握好难与易的尺度,要恰到好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设计。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课堂死气沉沉;问题太容易,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各种智力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难有成效。因此,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要让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有步骤地启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把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联系起来,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问:“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1厘米,宽减少1厘米,所得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还一样大吗?”在学生处于矛盾思维时,再提问:“增加的面积与减少的面积相比,哪个大一些?”学生受到启发后,便能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问题要新颖,要问在有疑之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必须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能机械呆板,而应抓住时机,把握火候,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在学生思维的最佳处突破,启迪学生智慧,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与11相乘的算式让学生计算,之后教师直接写出算式结果,正当学生惊讶之时教师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积与因数有关联吗?”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这里,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发散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发散性提问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设置,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离不开“问”,因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具备一些提问策略,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归纳和总结知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把握好三个时机:一是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能投入思考。二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思维阻滞点上。当学生遇到思维阻碍时,教师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的时间,对问题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把思路理顺。三是提问要问在学生思维的高潮点上。学生思维的高潮点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机,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挖掘,才能积极地进行思考。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地提出问题,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