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建构数学教学模式

2012-04-29 00:00:00孙文倩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多面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个性发展;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经过探索,课题组构建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为:(1)网络环境,激发兴趣;(2)网络出题,协作学习;(3)网络演示,帮助理解;(4)网络质疑,人机对话;(5)机上作业,反馈提高;(6)网络资源,拓展延伸。这个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师、生、教材三元结构为师、生、教材、媒体四元反馈结构,有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网络环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时、分”一课教学中,播放一段欣赏钟表的图像。轻松、愉悦的“钟表情境”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而且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又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色彩鲜艳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动画形式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世界中,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了疑问,立即转化为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另外,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网络出题,协作学习

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和教师机械地重复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显示活动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配以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例如,教学“圆柱的面积”一课,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利用多媒体显示活动目标:(1)想一想: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2)试一试:怎样才能算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呢?(3)议一议:我的方法与大家有什么不同,结果正确吗?请根据活动目标,运用工具,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然后分组汇报研究活动的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能力的构建,而且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与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学习目标。另外,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品尝到了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智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演示,帮助理解

现代教学媒体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多媒体能够提供立体图像,用二维、三维图形来模拟实际教学内容,将抽象的、微观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内容容易理解,为学生创设了意义建构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三维动画,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由于多媒体直观展示了两人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相遇的含义,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又如,“速度×时间=路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的和,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言语,只要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网络质疑,人机对话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能创设教学情境,渲染特定氛围,启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同时还提供了交互场景,使学生主动地把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我认知、主动领悟,实现意义构建。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别差异,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幼稚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通过归纳整理、比较分析进行筛选,涉及重点内容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组织协商讨论,最后将学生达成的共识输入计算机。那么,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热键”的方式,在课件里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来处理。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必须采取指名方式实现,这样又会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机上作业,反馈提高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练习时可利用多媒体省时、扩大容量、拓宽思路等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后,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组习题进行训练:2/5= 2×( )/5 ×( )=4/10;6/8=6÷( )/8 ÷( )=3/4。然后把部分学生的作业传送到每一台计算机上,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识别和判断自己或别人作业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选择题、判断题之类的作业,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作答,并由计算机来评分或做出相应的反馈。反馈的形式各种各样,有用优美的音乐、掌声给学生鼓励的;也有用“√”或“×”直接显示对错的;还有用小孩跳舞来表示对,小孩哭了表示错的……学生及时得到计算机多样的信息反馈,及时改正错误,提高了学习率,既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网络资源,拓展延伸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等存在个体差异,对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可利用网络补充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开放题。

1.一空多填。

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使学生更熟练地计算进位加法,教师可补充一组填空题,要求其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如下:

8+5=□+□ □+3=6+□

□+□=6+5 9+□=□+7

2.一题多解。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有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

3.一题多问。

在学习应用题后,可以补充一些只给出已知条件,请学生提问题的应用题。如:红花80朵,蓝花60朵, ?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而且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当然,也可以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练习,还可通过因特网去浏览,去获取信息、收集资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