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处“认同缺失”

2012-04-29 00:00:00张志强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8期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理念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它既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又体现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观点。然而,由于新课程实施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工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有关课程实施的价值认同上还存在诸多偏差和误区。下面,笔者就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处“认同缺失”汇集成文,以供商榷。

一、实际教学时间与设计教学时间偏差甚大

实际教学时间与课程安排教学时间上的偏差,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产生“破车重载还要多拉快跑”的无奈和疑惑。教学中,我们常会经历这样的尴尬:快要期末考试了,可教学任务还没完成。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为例,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安排,四年级数学4节/周,每学期教学时间20周,除去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及期中、期末考试等耽误的课时,教师的实际教学时间不足17周,满打满算70课时。教参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为58课时,“整理与复习”5课时,机动教学时间22课时,合计为85课时。因此,出现了用70课时要完成85课时内容的时间矛盾。时间认同缺失导致教师只能加班加点或挤占其他科目的教学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也不乏走马观花式的教学,造成对新课程理念落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状。

二、标准答案认同,教参标准和农村生活实际不能统一

1.教参要求高度概括,教学内容无法界定,目标答案“犹抱琵琶半遮面”。

如苏教版数学“年、月、日”第二课时的练习思考题:“根据云岗小学红领巾试验田几种农作物播种和收割时间的记录,算出每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各是多少天。”教参上无具体教法及计算标准,只是要求教师收集当地农作物播种日期和收割日期,并根据当地的习惯,统一规定计算方法,确定计算标准。这样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其一,教师如何确定计算的标准?其二,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本就不足甚至匮乏,教学中过高的要求难免让教师方寸错乱。其三,新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事实上很多教师对某些知识的探究自己都不甚明了,这又如何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作为一名基层的一线教师,我认为要真正实施课程改革,应客观准确地告知教师执行教材的标准和答案,让教师清晰明了,关键问题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推向教师。

2.教材中的某些素材与当地实际情况不匹配。

教材中的情境图只为城里学生设计,与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既不匹配,也与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距离,让一些教学预设落空。低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多用情境图提供信息,信息呈现多而散,学生基于现有情况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图的意思,给学生解题增添了难度。

3.教材中许多地方摒弃老教材的传统教法,直接进行切换,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遭遇教学瓶颈。

如教材中的解方程教学,要求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求解,摒弃了原来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解方程,如此要求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解21.6÷x=3.6这类方程,教师常常感觉言拙词穷,不能自圆其说。教参要求不能讲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但按照等式性质来讲学生接受不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教法认同,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博弈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错误的,一味摒弃传统的东西,甚至在思想和行为上走了极端。而一些教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作业,取消考试,就是让学生快快乐乐,结果导致一大批学生写不好字,读不懂题。传统教学真的就什么都不好吗?其实,课程改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它应该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我们应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但现在课堂的教学评价往往出现“一边倒”现象,大都推崇“创新形式课堂”或“××模式课堂”,一味地看好所谓新形式教学的表象特征,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

1.强调课堂气氛活跃。

由过去教师的“一人主政”变成了现在学生主宰课堂的“满朝皆官”,忽略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教师为迎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价要求,变课堂为“客堂”,批量赞扬学生的行为。为绝对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些教师一反常态,对学生总是笑脸相迎,赞不绝口;有些教师给学生极大的“民主”,发言不必举手,讨论自由离位,对学生一味迁就,结果课堂是“活”起来了,但也乱起来了,导致学生少了一份对教师的尊重。

2.频繁使用教学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确实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面,减少了教师的一些体力劳动和空白说教,但过多、过滥的多媒体使用多少也会使教师在课堂上变懒,使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花花绿绿的诱惑中产生视觉疲劳,兴趣减失,变得思维迟钝,最后导致课堂成为教师多媒体应用的演示场。

3.课堂中常进行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导致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盘散沙,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并请相关主管部门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疑问给予明确的回复,这样我们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在新课程实施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责编 杜 华)